日产与东风组新公司:合资出口背后的无声较量
楼下修车铺的老李,前阵子还跟我感慨,说现在合资车企都在琢磨怎么把中国造的车往外卖。他嘴里嘟囔着,“日产那日子不太好过啊,听说亏得厉害。”其实他这话没错。最近翻了下财报,日产今年账面直接转成了大窟窿——6709亿日元亏空,这还是1999年以来头一回见这么大的赤字。现金流也开始负数跳舞,那味儿就有点像快到月底工资还没发。
其实去年底还有人传本田要和日产拉郎配,可这事一直悬着,也没人真拍板。倒是中国市场上,日产突然亮出个N7出来。这台纯电轿车专门给咱们中国人整的,大个头、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啥都有,该有的不落下,不该有的价格也低到11.99万起步。群里有人开玩笑:“你说这是合资品牌最后的倔强吗?”上市45天交付1万台,这成绩搁以前可能一般,现在看着都算可以。
不过光靠N7撑场面,还远不够让总部松口气。这年头谁家新能源不是卷得飞起?日产急了,就又搞出新动作——6月25号那天,东风汽车集团发公告,说要和日产旗下NCIC一起成立新公司,一块干出口生意。钱也是实打实砸进去:东风投4亿,占四成;NCIC掏6亿,占六成。据说以后连N7都有望变身“国际版”,漂洋过海去国外混口饭吃。
这种操作,其实不少合资厂早就玩起来了。我记得福特前年刚开始赚钱,就是靠把国内产能腾出来卖海外;雷诺呢,在国内销声匿迹,却能批量把达契亚春天电动车运去欧洲。所以师傅们常调侃:“国内卷不过自主,就拿出去赚洋钱呗。”
但这里边弯弯绕绕挺多,以前大家都是冲着成本便宜才出口,现在嘛,有点被逼上梁山——自主品牌市占率飙到63.9%,法系韩系加起来都快找不到影,美系掉到5.4%。留在牌桌上的那些厂子,都琢磨怎么省钱、用闲置工厂再榨点油水出来。
神龙就是典型例子。当年一年规划百万产能,如今销量不到10万,只好喊出“神龙造全球销”。雪铁龙凡尔赛C5 X、标致4008这些车型,全靠外销续命。而悦达起亚更是奇葩,高峰时65万辆,现在腰斩一半,还差点被高合拖累。不过人家全球表现硬核,今年销量309万辆破纪录,所以国产工厂顺势多做几款EV5之类的新车型,用来拼命往外运,总算守住阵地。有群友自测,说他们K5老款油耗比现款低一点,但配置缩水不少,“国外买主估计根本不关心后排USB口有没有。”
而轮到日产,他们的问题更棘手,不光是在华业务难受,是整个总部战略乱套。从北美来看,今年销量涨3.3%到了130万辆,看似不错,可结构却很尴尬——高端英菲尼迪跌10%,利润厚道的皮卡、中级轿车全线萎缩,全靠Sentra和Versa这些入门货顶数。但美国经销商为了清库存,经常直接给10%~15%的优惠力度。“师傅,你别嫌弃,我帮你抹零!”可惜这样一来毛利越来越薄,人心惶惶。有意思的是,本田丰田油电混动火爆,而搭载e-POWER系统的新日产品种迟迟进不了北美市场,就是因为当初押宝纯电赌大了,把路堵死了一半。
所以啊,有时候单纯指望降成本或者搬产线救急,并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不少销售吐槽,“现在客户问配置,比价比咱还熟。”如果只是机械地做出口代工,很容易陷入低端循环。“关键还是技术输出,”邻居王哥总这么念叨,他之前在汽配城混过几年。他说,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成熟度甩欧美几条街,如果合作深一点,把智能化、新能源核心技术捆绑进产品,再带出去,那才叫真本事。
这一两年大众、小鹏,还有斯特兰蒂斯跟零跑折腾出的花样,其实已经证明一个理儿:传统跨国巨头想翻身,仅仅拼价格或渠道是不够看的,要敢于抱团取暖补短板,否则只能眼睁睁看自己掉队。“别小瞧中国工程师,”维修店小张喜欢讲,“软件升级一次,比换发动机省事多啦!”
最后插句题外话,上个月二手市场收了一辆2012年的轩逸经典,据原主人讲,当年买它就是图稳定耐操,但十多年过去仪表盘上的塑料件早已泛白,新潮配置一个没有,不过空调制冷效果依旧杠杠滴。他苦笑道:“将来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真正属于‘老派’日产品质的新车型。”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