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亚这次确实挺有趣的,尤其是在Telluride身上。你知道吗?去年我翻了下它在美国的销量数据,115,504台的数字还挺扎心的。放在咱们国内想象一下,大概就是个中等规模的家用SUV,销量可以说不算差,但要在豪华感和越野需求上看,差距还挺明显。
我还记得我朋友开着第一代Telluride去越野,途中他折腾了半天,拼命吹硬派越野这套标签,但实际体验下来,轮到行驶质感,这SUV还是更偏向家庭车。纯粹硬派越野的底子,可能得靠它的全地形X-Pro版本,那个配备全地形胎,车身下潜的犀利线条,倒是让我觉得起亚还在试图硬核一下。
这次关于新一代版本的消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尺寸大幅升级——长宽高分别增加了63.5mm、甚至轴距加了68.6mm,虽然这些数字听起来像拼命堆出来的,但实际上最大优势,就是空间体验直线上升。成人坐第三排,那膝盖顶前排的画面基本成了历史。不得不说,设计师还是挺在意这一点的。否则,两三年前还在吐槽SUV空间被挤压,这次类型升级,明显是瞄准家庭用户的痛点。
不过讲真的,我还在琢磨:这是搞加大?还是想拿尺寸做噱头?毕竟,车长从4700多变到5000多,这事儿不能只看数字,还得看看实际效果。
而动力系统,这回两手准备。基础的3.5V6,291马力,没啥太大惊喜,但混动版本的2.5T+双电机,标称334马力,扭矩也冲破了500牛·米。你知道的吗?我怀疑这个动力组合,既是为了玩家比拼,又实实在在考虑燃油经济性。毕竟混动能省点油——我猜和现款相比,差个2-3L/百公里应该有,只是,牵引力从2268公斤掉到1814公斤,可能会让一些用户犹豫:牵个拖车会不会拉不动?这还得看实际挂载重量和用途。
我又想起,国内这方面的市场还挺多变的。没有几个家庭会只考虑空间和动力,他们会关注油耗、价格、保值率对吗?起亚这个品牌,在北美市场的性价比确实挺吸引人的。去年看过报道,Telluride的长质保策略帮它积攒了不少口碑。我还记得之前有个销售跟我说:你知道我们的保值率有多高吗?大概70%左右,比很多豪华品牌都强不少。这点,很多人没怎么在意,但真心挺关键。
你觉得这次新车设计上的硬派元素,能否打动喜欢越野或者出行需要的用户?我在想,能不能也吸引那些平时跑长途、偶尔去野外露营、想性格张扬点的家庭?反正我觉得,除了尺寸和动力,内饰也是个亮点。
生硬的豪华感?还用环抱式设计,期待的双12.3英寸大屏,搭配推杆换挡,优缺点都挺明显。软质材料的应用,看得出设计师想给人豪华的错觉,可我倒觉得,还是要看材质的实际触感。可能这次新内饰,更贴近年轻用户的需求。
想起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某家修理店的人说这车的用料还不错,就是价格略高。价格一直是个敏感话题。起亚的价格策略,去年我算了下,整体成本结构比一些豪华品牌低个10%-15%,但豪华感和品牌力,还是差点火候。
对比同级别车型,像本田Pilot、福特Explorer,都在空间和动力上有所布局,但实际驾驶感受,区别还不是那么明显。比如说驾驶感,我试驾过一台前几天刚到店的Pilot,操控其实还可以,但我感觉没啥运动细胞。
嗯,好像这个话题很容易跑偏。让我们回头问问自己:如果你要买一辆家庭SUV,这款起亚会吸引你吗?还是说你更关心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油耗、长远的使用成本?我得说,没细想过,如果把这个车放在我家门口,估计还得考虑到停车空间。
还记得修理工一句话:你这车,好看又实用,但油耗确实偏高。 他没错,像这类大车,本身油耗就不低,百公里差不多8-10L,除非混合动力能降到7L以内,否则,也只是个看着壕气的标配。
我觉得,虽然没有官方正式公布价格,但从行业估算,起亚会定在5万到6万美元左右。这个价位,和丰田、福特硬碰硬,能不能胜出?那得看市场反馈。也许新一代Telluride能靠空间秀肌肉、靠混动拉低油耗,打出一片天,但我始终觉得,品牌认知和用户信任才是最难突破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回头一想,越野的那点小想法,突然冒出来。没细想过,此次越野版本的升级,除了外观上的硬朗外,实操中会不会有真硬派那点心得?也许吧,但市场的公平,就是你硬,我硬,司机在中间,谁的技术OK,走得远。
问题在这,你觉得车的硬派标签,能扛多久?越野、家庭、舒适,这三者能兼得吗?我有点迷茫,或者说,谁又能真正做到线上线下都完美?或许,还是得等洛杉矶车展那几天,看官方怎么吹。
不过有句话我一直想说:你会买新Telluride,主要是为了哪里?家庭?越野?还是看起来够大自己显得有面子?这其实也反映出市场的复杂性,说白了,车除了是交通工具,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符号。
哎呀,差不多该结束了吧。再等等吧,New Telluride会不会像个深藏不露的战士,把我之前的疑虑都打碎?还是,沉得住气,继续观望。反正我还在想,这个车未来会不会成为越野家庭SUV的新宠?又或者,只是个良心价的中大型SUV。
哎,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