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临近,全国铁路客运大幕已然拉开。自9月15日起,假期火车票正式发售,预计在9月29日至10月10日的12天运输期内,全国铁路将发送旅客高达2.19亿人次,其中10月1日更是客流最高峰日。这组庞大的数字,不仅承载着亿万家庭的团圆与出行梦想,更将铁路系统,特别是幕后那些被称为“超脑”的调度员们,推向一场前所未有的“极限挑战”。
这场史无前例的客流洪峰,叠加旅游、探亲、学生等多元出行需求,对铁路运行的精密性提出严苛考验。铁路部门为此紧急启动高峰运行图,日均计划开行约1.3万列旅客列车,并通过增开夜间高铁、高铁动卧、优化12306平台票额投放等措施积极应对。然而,这些宏观部署的最终落地,都汇聚到铁路调度员方寸之间的调度台前,化为他们肩上沉甸甸的实时责任。
铁路调度员的工作,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极限任务。京沪高铁调度台的刘东博,平均每分钟盯控1.1列高铁进路,3分钟内接打一次电话,5分钟发一条指令,其决策的即时性和高强度可见一斑。他们常年“钉在椅子上”,用餐时间常被压缩至三五分钟,甚至因紧急情况需“一路小跑”处理。这种高压之下,调度员不仅承受生理重负,更面临巨大的精神挑战。
现代科技正深刻重塑铁路运营效率。青岛地铁通过AI大模型将运营效率提升超40%,智能精调机器人将轨道板铺装时间压缩至5分钟内。铁路部门构建的“智能视觉”监测体系,应用于机车检测、基础设施病害监测及站场管控,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自主研发的调度指挥系统,具备每秒处理万亿级数据的能力,能实时更新列车运行图,并在几秒内生成应急方案,实现了安全与效率的完美匹配。
然而,AI的介入也为调度员带来了新的决策压力和技术协同挑战。智能系统虽能提供大量数据和优化方案,但最终决策权仍需调度员把握。这意味着他们不再仅仅是执行者,更是智能系统的“监督者”和“修正者”,必须具备更强的系统理解能力。他们需要解读AI建议,并在系统异常或数据“中毒”导致误判时,迅速识别并介入纠正。这种人机协同模式要求调度员掌握传统技能,熟悉智能系统逻辑和潜在风险,并具备紧急情况下接管和人工干预的应急处理能力。高度自动化的工作环境也对调度员的心理适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他们需要适应从高强度体力劳动向高强度脑力劳动的转变,保持持续学习和技能更新的职业发展路径。
国庆中秋假期,亿万旅客的顺畅出行,离不开铁路调度员们在幕后的日夜坚守和精密部署。他们用超乎常人的专注与责任,应对着每一次客流高峰的“极限挑战”。正是这些无名英雄,构筑起我们平安团圆的钢铁长城。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铁路调度系统,智能铁路将实现更高效的运行和更精准的决策,这无疑会极大提升运输效率与安全性。然而,技术的进步不应让我们忽视人的价值。智能系统是工具,而调度员的经验、判断和应急处理能力,仍是保障铁路大动脉平稳运行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在享受智能铁路带来的便捷时,给予这些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更多理解、尊重与支持。他们的智慧与汗水,是推动中国铁路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铭记的坚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