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YU7的火爆上市,无疑让雷军和他的团队欣喜若狂。短短几小时,大定订单就突破了20万台,这无疑是小米汽车进军汽车市场的一大步。然而,狂欢过后,产能焦虑也随之而来。订单排到一年以后,不少准车主开始焦虑起来,甚至有用户直言“等车等到天塌了”。
系统故障,抢购变“战场”
6月26日的抢购之夜,本应是小米汽车的狂欢时刻。然而,系统故障却让这场狂欢变成了“战场”。许多用户反映,在抢购过程中遭遇了“预填客户信息不显示”、“锁单按钮不显示”等问题,导致锁单时间延迟,甚至错过了黄金锁单时间。
产能困局,交付遥遥无期
更让用户焦虑的是,小米汽车的交付周期。目前,小米汽车App显示的交付周期为37-57周,这意味着部分用户可能要等到2026年甚至2027年才能提车。交付困境背后,是小米汽车相对销量而言捉襟见肘的产能。公开资料显示,小米一期工厂年产能为15万辆,二期工厂预计今年7月才能全面启动。而24万锁单量已透支了二期工厂直至2027年初的全部产能。
友商“围剿”,定金攻防战
面对小米用户的焦虑,竞争对手们纷纷亮出“杀手锏”。蔚来、极氪、阿维塔等品牌纷纷推出政策,吸引小米YU7的准车主转投其怀抱。这场“截和”行动,让小米汽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法律视角,定金规则的边界
在黑猫投诉平台,多位用户投诉小米汽车“锁单后无法退定金”,要求退款。然而,根据小米规则,用户在7天犹豫期内可修改配置或取消订单;犹豫期结束后自动锁单,定金不退。对于因系统故障导致交付延迟的用户,这一规则是否合理?律师表示,小米若以“瞬时流量过大”抗辩,需证明自身已尽到高标准的系统维护义务。否则,故障仍属可归责于经营者的履约瑕疵。
风波不断,信任危机隐现
YU7交付困境只是小米汽车近期风波的一环。此前,约400名SU7 Ultra车主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宣传不符发起集体维权,要求退车。更离奇的是,YU7尚未发布时,网上竟批量出现“质量维权贴”,声称车辆存在“座椅调节异常”、“车门缝隙过大”等问题。
未来之路,产能与时间的赛跑
面对危机,小米汽车正多管齐下突破产能瓶颈。除了加速工厂建设外,小米还表示,App显示的交付时间为动态预估参考,将随产能爬坡更新。然而,对已下单用户而言,由于2026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存在变数,延期提车可能导致额外支出,这成为许多用户焦虑的核心。
产能能否实现快速且顺利的提升,已然成为了小米汽车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所在,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市场走向与成败。
小米汽车能否像特斯拉一样成功突围“产能地狱”,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