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们身边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是越来越常见了。
无论是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那抹独特的绿色总能吸引不少目光。
很多人在考虑买车的时候,都会被新能源汽车的优点所打动。
销售人员描绘的蓝图确实诱人:用电成本极低,算下来每公里可能还不到一毛钱,比烧油省太多了;车辆结构简单,没有发动机和复杂的变速箱,保养起来既方便又便宜;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环保的大趋势,开一辆新能源车似乎成了一件既省钱又时尚的事情。
然而,随着第一批新能源车主的使用时间越来越长,一些当初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让一些车主感觉,当初省下来的油钱,似乎又以另外一种方式花了出去,甚至还可能更多。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咱们今天就来聊一聊,那些让一些新能源车主感到后悔的现实问题。
首先,一个让很多车主始料未及的问题,就是车辆价值的下跌速度。
我们都知道,汽车作为一件消费品,从买到手的那一刻起就在不断贬值,这很正常。
但不少早期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确实低得有些出乎意料。
打个比方,这就像最新款的智能手机,今年花高价买的旗舰机型,可能过了一两年,随着技术更新换代,在二手市场的价格就会大打折扣。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前几年的产品,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
比如,有车主在2019年花费四十多万购买了一辆当时非常热门的进口新能源轿车,在当时看来,这个价格完全可以买到一辆不错的传统豪华品牌燃油车。
可开了四年左右,当他想把车卖掉时,二手车商给出的报价可能只有十五万左右,短短几年时间,车辆的价值蒸发了将近七成。
相比之下,同价位的传统燃油车,虽然也在贬值,但速度要平缓得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几乎每一年,都会有续航更长、性能更好、技术更成熟的新车型推向市场。
这就导致了老款车型在技术上迅速落伍,吸引力自然也就大大降低。
同时,电池作为车辆最核心的部件,它的健康状况和剩余寿命是二手车买家最关心的问题,这也成了评估二手新能源车价值时一个非常不确定的因素,导致车商在收购时会把价格压得比较低,以规避未来的风险。
当然,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稳定,特别是像比亚迪这样提供三电终身质保的国产品牌崛起,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对于那些早期车主而言,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
其次,就是维修和保险的费用问题,这也是日常开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很多人以为新能源车保养便宜,总体的用车成本就会很低,但却忽略了意外发生时的维修成本。
新能源汽车的构造和燃油车有很大不同,它的电池包通常平铺在车辆的底盘上,这种设计可以降低车辆重心,提升操控性,但也让电池这个最金贵、最核心的部件,成了最容易在磕碰中受损的部分。
一旦发生比较严重的底盘剐蹭,伤及电池包,维修方案往往不是局部修理,而是整体更换。
这个费用就非常高昂了。
曾经有新闻报道过,一位车主花两万块钱买了一辆小型的二手新能源车,后来电池出了问题,到维修站一问,更换一块新电池的费用竟然高达八万元,比当初买车的钱还贵好几倍。
除了电池,一些小事故的维修费用也不容小觑。
现在的新能源车为了实现各种智能驾驶辅助功能,车身前后都集成了大量的雷达和传感器。
有时候可能只是一次轻微的剐蹭,但如果损坏了这些精密设备,维修报价就可能上万。
一些采用一体式压铸车身技术的车型,比如特斯拉,如果车尾发生碰撞,由于无法进行传统的钣金修复,可能需要将整个后车身总成进行切割更换,定损金额甚至可能高达二十万元。
正是因为这种潜在的高昂维修成本,保险公司在为新能源汽车定价时也变得格外谨慎。
数据显示,同价位的新能源汽车,其商业保险的费用平均要比燃油车贵上两到三成。
并且,由于出险率和赔付率相对较高,新能源车的保费在第二年续保时还可能出现上涨的情况,即便车主上一年并没有出过险。
这部分多出来的固定开销,也让车主们感觉养车压力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小。
再来谈谈大家最关心的续航问题,这几乎是所有新能源车主都无法回避的话题。
我们在买车时,宣传册上标注的续航里程,比如600公里,这通常是在一个理想的、标准化的测试环境下得出的数据。
在实际的日常使用中,受到驾驶习惯、路况、气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续航里程往往要打个折扣,能跑到标称里程的七八折就已经算是不错的表现了。
尤其是在冬季,续航里程的衰减会更加明显。
在我国北方地区,当气温降到零下十几甚至二十摄氏度时,电池的化学活性会大幅降低,续航里程“打对折”是常有的事。
这就导致了一个有些尴尬的场景:很多车主在冬天为了保证续航,宁愿自己多穿点衣服,也不敢长时间开启空调暖风,因为看着续航里程因为开空调而快速下降,心里确实会感到焦虑。
对于需要经常跑长途的用户来说,这种续航焦虑会更加突出。
尤其是在节假日出行高峰期,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排起长龙的景象屡见不鲜,原本便捷的旅途,可能因为漫长的充电等待而变得疲惫不堪。
有车主分享过自己的经历,从深圳开车回湖南老家,五百多公里的路程,因为途中多次寻找充电桩和排队等待,硬是花了二十多个小时才到家,甚至在半路还遇到了电量耗尽车辆趴窝,最后只能花费高价叫拖车救援的窘境。
这些真实的体验,都让“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一些新能源车主来说,需要更多的规划和勇气。
最后,还有一个长远的顾虑,那就是动力电池的寿命和衰减问题。
虽然汽车厂家普遍为动力电池提供了长达8年或十几万公里的质保,但这并不意味着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性能不会下降。
就像我们的手机电池一样,随着不断地充电和放电,电池的容量会逐渐衰减。
根据行业内的一些研究数据,动力电池的容量每年大约会有2%左右的自然衰减。
这意味着一辆新车时期续航能达到500公里的车,在使用了三四年之后,其实际满电续航可能就只剩下400公里出头。
对于一些早期技术还不够成熟的车型,衰减情况可能会更严重一些。
当车辆的使用年限超过了质保期,如果电池出现严重衰减或者故障,需要自费更换时,那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根据车型和电池容量的不同,费用可能从几万元到十几二十万元不等,几乎相当于车辆残值的大部分。
这个潜在的未来成本,就像一个悬在头顶的未知数,让很多车主在考虑长期持有时心里没底。
不过,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针对这些痛点,国内的企业也在不断探索解决方案,比如蔚来汽车开创的换电模式,通过车电分离和电池租用服务,让用户可以不用一次性买断电池,从而降低了购车门槛,同时也彻底解决了对电池衰减和续航的焦虑,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