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车企握手时,谁都没想到,分手会来得这样突然。
蔚来和江淮,合作的关系一度很紧密,如今说散就散,紧张气氛一下子拉满。
有人说,这是一场“各奔东西”的较量,也有人说,这是必然的结局。
故事还得从2016年说起。
那会儿,蔚来还是个新面孔,江淮是老品牌,双方一拍即合。
2016年4月,两家在合肥签下《制造合作框架协议》,算是正式牵手。
江淮帮蔚来代工,蔚来出新创意,大家一起闯市场。
合作的基础很现实:一个有资质有工厂,一个有梦想有钱。
几年的时间,蔚来靠着江淮的工厂,把第一批电动车推到了市场。
2021年,双方又想搞点新花样。
3月4日,江淮发公告,说要和蔚来成立合资公司,名字叫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
地点还是选在合肥,目标是深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
这个合资公司2021年3月31日正式成立,听起来风风火火。
当时外界都觉得,这俩会走得更远,甚至可能抱团上市。
其实那时候,双方心里各有小算盘。
到了2023年,事情起了变化。
蔚来陆续有了自己的工厂,还能独立拿到生产资质。
江淮和蔚来的利益点有了微妙的变化,分歧慢慢浮现。
2023年12月4日,蔚来名字出现在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里。
这意味着,蔚来终于有了自己的“造车权”。
不用再靠别人“借壳”生产,自己说了算。
紧接着,12月5日,蔚来官宣要收购江淮手里的两家工厂。
这次买卖总价31.6亿元,蔚来出钱,江淮把设备和资产转手。
合肥这两家工厂,彻底变成蔚来的地盘。
到这一步,合作关系就变味了。
蔚来变得更独立,江淮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
制造层面的合作,算是走到了终点。
2025年7月7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里,合资公司出现“决议解散”的注销备案。
这一纸公告,正式确认:蔚来和江淮在制造上的合作彻底结束。
江来制造,这家只活了四年的公司,成了历史。
表面上看,这像是一次友好的分手。
双方都说不会影响后续的合作,还在换电领域签了战略框架协议。
可实际上,制造这块的核心利益对接,已经不复存在。
蔚来终于实现了理想:掌握自己的工厂和产线,降低成本,增强独立性。
CEO李斌在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直接说,独立制造能让成本降10%。
对蔚来来说,这意味着更高效率和更强控制权。
江淮这边,尽管失去了蔚来这个大客户,但也腾出了产能。
它可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新能源转型上,寻找新合作机会。
江淮并非全无收获,毕竟合资期间也赚到了钱、积累了经验。
深层原因其实很简单。
蔚来一路成长,靠代工模式起家,但总归要拥有自家工厂。
江淮一开始愿意“扶一把”,但谁都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
现在,蔚来可以完全自主生产,过去的依赖彻底终结。
车企的自主生产和品牌独立,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合资公司的注销,只是顺应行业演变的一个缩影。
合作期间,蔚来和江淮确实互相成就了一段时间。
但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利益分配和定位也会不断调整。
谁都不能保证,合作关系会一直铁板一块。
外界看热闹的多,真正明白内情的少。
从2023年收购工厂那一刻起,结局就已注定。
合资公司注销,只是把一切摊到台面上。
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影响蔚来的销量和发展。
从6月最新交付数据来看,蔚来新车交付2.49万辆,同比涨了17.5%。
品牌下的乐道和萤火虫,也都创了当月新高。
2025年上半年,蔚来共交付11.42万辆新车,同比增长30.57%。
这说明,独立生产没有影响蔚来的市场表现。
反而给了它更多操作空间和想象力。
江淮虽然“失去”了蔚来,但中国新能源市场广阔。
它还可以和其他品牌尝试合作,继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分手”不代表终结,反而是各自新旅程的开始。
归根结底,蔚来与江淮的合作走到今天,是大势所趋。
市场、技术、资本……每一样都推动着产业关系的重组。
表面是一次合资公司的注销,背后是整个行业洗牌的缩影。
未来还有多少类似的“分手”会发生,现在没人能说准。
新能源车企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合作和分歧交织在一起。
蔚来和江淮这场分开,也许只是下一个行业剧变的开头。
故事到这里,暂时画上句号。
但谁都知道,这只是下半场的序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