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南京建邺区的一次市政管道维护中,施工团队采用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技术组合——管道封堵气囊配合视频检测。作为现场观察者,我记录下了整个流程的细节,今天就来聊聊这种技术的实际应用和评估价值。
1.管道封堵气囊:临时封堵的“充气塞”
管道封堵气囊,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充气膨胀来阻断管道内水流或气体的装置。它的材质通常是高强度橡胶或聚氨酯,能承受一定的水压和摩擦。在建邺区的这次作业中,气囊被用于临时封闭一段直径800mm的排水管道,以便后续检测和维修。
这种气囊的优势在于灵活性高,适应不同管径,且安装速度快。施工人员通过牵引绳将未充气的气囊送入管道指定位置,再用压缩空气充气,使其紧贴管壁形成密封。整个过程大约只需15分钟,比传统的水泥封堵或机械闸板效率高得多。
不过,气囊的使用也有注意事项。比如,管道内壁不能有尖锐物或严重腐蚀,否则可能划破气囊;另外,充气压力需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避免爆裂或密封不严。
2.视频检测:给管道做“胃镜”
封堵完成后,接下来就是视频检测环节。检测人员使用一台配备高清摄像头和LED光源的爬行机器人,从气囊预留的开口进入管道内部。机器人可以360度旋转镜头,实时传回管道内壁的画面。
这种检测方式能清晰记录裂缝、变形、渗漏、沉积物等问题。在建邺区的案例中,视频显示管道中段有一处长约2米的纵向裂纹,局部还有树根侵入。这些数据为后续修复提供了精准依据。
视频检测的另一个优点是数据可存档。所有拍摄的画面会生成电子报告,包括问题位置、严重程度评分等,方便后期比对或规划维护周期。
3.技术组合的协同效应
单独使用气囊或视频检测并不稀奇,但两者的结合却产生了1+1>2的效果:
-安全性提升:气囊阻断水流后,检测人员无需担心污水倒灌或气体泄漏,作业环境更可控。
-数据更完整:干燥的管道内壁让摄像头拍摄更清晰,避免水流干扰导致的误判。
-成本优化:传统开挖检测可能需要数万元rmb,而气囊+视频检测的总成本能控制在较低范围,且对路面零破坏。
4.实际应用中的挑战
尽管优势明显,但这种技术组合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气囊的耐久性:长期充气可能导致橡胶疲劳,频繁使用需定期更换。
-复杂管网的局限性:遇到多分支、变径或弯头较多的管道时,气囊封堵和机器人行进都会变得困难。
-人员技能要求:操作人员需同时熟悉封堵设备和视频检测系统,培训成本较高。
5.未来改进方向
从这次建邺区的实践来看,技术仍有优化空间。比如:
-开发更轻量化、抗腐蚀的气囊材料;
-提升爬行机器人的越障能力和续航时间;
-结合AI算法自动识别管道缺陷,减少人工判读误差。
总结
南京建邺区的这次作业,展示了管道封堵气囊与视频检测技术协同作业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对于城市地下管网的维护来说,这种非开挖、低干扰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当然,技术落地仍需根据具体场景调整,但不可否认,它为解决“城市血管”隐患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