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们扯到20万级家用SUV,大家几乎异口同声提起途观,真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朋友了。其实我刚开始还觉得说它闭眼选有些夸张,毕竟市场上类似价位里,哪款SUV不是鼓吹自己多牛多好用,但聊开后倒觉得,途观确实有它的独门生存法则。
说句实话,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身边不少30多岁、甚至40岁左右的朋友买车,都喜欢途观。这不光是因为它看上去稳重大气,座椅舒适,空间利用率高,开着不累,更关键的是,它给人的那种踏实感。比如我有个老同事,家里有两个娃,买的就是途观1.5T自动挡,平时上班通勤偶尔赶周末郊游,空间很够用。刚开始得亏你推荐,孩子们坐后排都不挤,小车装大家伙装备也能搞定。他说。至少对他们家来说,这车真是家门口的靠山。
不得不提下途观的空间,2.8米的轴距不算顶尖,但对比市面上同级,比如哈弗H6或者丰田荣放,途观后排腿部空间确实有优势。1.8米左右的成年人坐进去,膝盖和前座之间还有两拳多宽裕,真不是简单的尺寸堆砌,设计上是真考虑到了家用需求。后备箱容积495L实测不算最大,但足够放两个婴儿车和一大箱旅行装备,空间伸缩性好,平时载点大件也不心疼。相比之下,有些竞争对手的后备箱开口小、设计不合理,装东西经常头疼。
这车的动力也挺有意思,我以为1.5T版本会有点虚,但身边朋友反馈日常使用完全够用,特别是加92号油,相当省钱。百公里7-8升的油耗体感也合理,而2.0T版本适合常跑高速的,油耗8.8升左右,120公里定速巡航还能降到6.5升,这对出差玩家来说挺友好。之前我对动力的看法有点大了,觉得途观起步慢、加速弱,可实际碰到用户反映,他们觉得动力平顺且线性,特别是2.0T车型,超车不费劲。我猜,这跟大众调校一贯的稳重而非猛爆有关(这个也算我没细想过的推测,暂且放着)。
配置方面,途观绝对是务实派的代表。全景天窗、电动尾门、360°全景影像、主动刹车这些标配,开起来确实让人放心,尤其新款还加了华为HiCar,手机和车机互联体验有明显提升。记得一次陪朋友去4S店看车,销售一边介绍一边说:这车最大的卖点就是不花哨,实用,坏了也不难修。——这句听着扎心,但也精准反映了它的市场定位。
说实话,途观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后排中央地台抬得高,长时间坐人会不舒服;高速风噪和胎噪确实有点明显,尤其开在110-130公里区间,这点不少用户吐槽过。还有车机偶尔卡顿,这对一些技术较敏感的年轻买家来说算小缺憾。相比一些竞品动辄配备大液晶、AI语音,途观这点显得略显传统老派。
这让我想到供应链和研发上的一些小秘密。大众这套SUV平台用了很多年,经历了反复打磨和零部件的协同优化,这就像老厨师做菜,不追求花里胡哨,但刀工和火候稳得住;而新造车厂常常在零件供应方还没磨合好之前,就急于推出黑科技,结果就容易出问题。我之前对途观的平台年龄有些偏见,觉得老平台就意味着旧技术和缺乏新意,后来跟一家零部件供应商聊过,才明白越成熟的供应链反而可以带来更少的质量波动和更高的维修便利性,这点很重要。
换个思路,若从养护成本看,途观真不是高端车,却有着德系车特有的逻辑清晰,维修方便且配件不算特别贵。我做过个粗算,假设正常家用条件下,一年保养费大约在3000元上下,五年下来,和同价位奇瑞或者长安相差不大,但品质和耐用性明显优于后者。相比之下,保养频率更低但维修单次价格极高的合资车,比如部分日系品牌,途观在风险可控性上有优势。我记得朋友的修理工曾说:途观这些德系SUV,零件换得多,但坏得少,修起来省心。
对了,没准很多人会问途观的四驱系统怎么样?我没开过四驱版本,朋友倒是有个,他说:四驱感觉更稳,特别走乡村土路,过坑洼和湿滑地段没压力。不过这套四驱系统撑得起轻度越野,别指望去攀岩啥的。是不是你们也常挠头,买家用SUV到底是选啥四驱技术更合适?这段先按下不表。
关键是途观的目标群体很明确——30到45岁之间的中产家庭、公司中层甚至是个体户。这些人预算偏紧,但希望车辆靠谱耐用,颜值稳重,能满足接送老人小孩、跑长途甚至轻度自驾游的需求。跟我一个朋友聊,他家里三口人,偶尔带父母出去玩,还得拉着宝宝车,这车空间大,坐着舒服,爸妈也放心,而且开车不用老盯着仪表盘,很淡定。
讲真,我自己作为老油条汽车圈的,难免挑剔,但对途观有时也挺心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要玩性能改装或花里胡哨的高科技,家用,放心,够用,有时候就该这样。还有人问,买二手途观靠谱吗?我猜答案很大程度取决于车况和保养,毕竟车龄11年跑了49万公里的,能活下来,整车质量和售后支持那是铁画银钩的存在。
最后放个开放的问题,你们说,未来10年内,随着新能源车和智能化发展,像途观这种稳扎稳打的传统SUV还有生存空间吗?或者说,对于刚需买家来说,多花点钱上新能源还是继续投传统好到底哪个更划算?我倒是挺好奇街坊邻居们的口味,是更想追新,还是就是要个省心的家用利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