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有种观点:当前市场上数量众多的汽车厂商,最终能存活下来的或许仅有10家。
正因为如此,比亚迪、吉利才热衷于通过降价,加速淘汰同行。小米、理想同样在以亏损为代价售车,只为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
但有意思的是,手握技术与资本的广汽,却出于行业和车主的考量,甘愿提出不同意见:“一味内卷并非良策”,还呼吁实现“油电同权”。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真的是为行业大局考虑,还是单纯无力竞争?
咨询了部分业内人士后得知,要搞懂广汽此举的“深层用意”,首先得弄明白,价格战是否真的导致了行业寒冬。
01价格战是否引发了行业寒冬?
谈到这一点,相关数据显得有些残酷。
例如,今年1-2月,全国汽车销量本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价格战打响后,3-4月的销量突然下滑4.3%、5.7%;5月情况稍好,销量持平。
别以为供应链能置身事外。由于终端市场大幅降价,必然会挤压供应链的利润空间。
这种挤压到了什么程度?像博世这样的企业,都被车企联合要求降价15%,那些缺乏话语权的小供应商,能维持运营就已不易。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人关注的汽车后市场,同样一片冷清。这无需数据佐证,只需留意路边就能发现,倒闭的多是汽车美容店和修理厂。
长此以往,这些商家的困境会转嫁到普通车主身上——维修将更困难,费用也会更高。
听起来确实糟糕,但能就此判定这是行业寒冬吗?其实不然。
说白了,能力不足的车企还在抱怨环境,优秀的车企早已开足马力生产。
比如,今年1-5月,比亚迪和吉利的销量分别增长84.2%、45%。就连长期亏损的华为,也首次实现了收支平衡。
另外,供应商的抱怨也有些站不住脚。以博世为例,平时热衷于垄断市场、随意抬价,如今面临一点竞争压力就难以承受?
至于汽修店,虽然处境无奈,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
毕竟,普通店铺换个火花塞、气门嘴或许没问题,但新能源汽车技术复杂,没有专业能力根本无法维修。
所以说,价格战后的汽车市场并非寒冬,反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只不过有人处境艰难,有人发展顺利。
关键问题在于,广汽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02价格战中,广汽表现如何?
说来有趣,广汽虽然不赞成价格战,行动却比谁都迅速。
比亚迪提出“电车价格低于油车”后,广汽埃安立刻跟进降价,且效果明显。
比如,Aion S、Aion Y的月销量比降价前普遍增加约2000辆,在纯电车型销量排名中稳定进入前10。
此外,广汽自主品牌的燃油车销量原本处于下滑状态,价格战期间反而上涨了6.2%。
这就更让人费解了:电车业务表现不俗,油车也有良好前景。明明在价格战中尝到了甜头,却又明确反对价格战。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就涉及到核心问题了。
说白了,广汽的业务主力是合资品牌——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
从过往数据来看,这两家企业贡献了广汽70%的营收,若仅看净利润,这一比例更是接近100%。
然而,丰田和本田近期的状况,不说大家也能想到有多冷清。而且曾庆洪提到的裁员,涉及的正是广汽本田。
别看自主品牌的份额在提升,但再大的芝麻也只是芝麻,无法与西瓜相提并论。
更让人困扰的是,丰田和本田的核心业务也是燃油车。
这就是广汽不仅不愿参与价格战,还呼吁油电同权的原因。
听起来似乎合理,但这并非广汽反对价格战的全部原因。
03为何广汽不赞成价格战?
据业内人士分析,这场价格战将持续2-3年,最终会有大约10家车企存活下来。尽管广汽实力不俗,但有两个原因让它不愿参与价格战。
一方面,广汽对这场价格战毫无预料,也缺乏准备。
说白了,比亚迪、吉利为应对价格战做了充分准备,早已搭建好垂直供应链,就等补贴退坡。因此即便降价,仍有20%的毛利,应对从容。
虽然广汽响应迅速,但只是被动应对。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拐点来得比他们与本田、丰田商定的时间早了整整10年。
更糟糕的是,广汽的毛利仅为3-4%,再降价就会触及红线,可能影响产品品质。
考虑到这场毫无准备的竞争要持续2-3年,若一直被动消耗,对企业的实力无疑是巨大考验。
另一方面,广汽对自身的电车业务缺乏信心。
正因如此,即便电车发展态势良好,它仍不断强调油电同权。
Aion主打10万级电车,目前竞争压力还不算大,但很快就会加剧。
比如,小鹏Mona、蔚来乐道即将入市,它们既拼价格,又拼技术,还将高阶智驾作为卖点。相比之下,Aion确实有些底气不足。
更关键的是,现在寻求外援也来不及了。
也就是说,本田才刚开始转型,推出了新纯电车型“烨”,其前景尚不明朗。丰田联合马自达研发插混技术,同样处于起步阶段,新车上市至少要等2-3年。
说白了,远水救不了近火。等外援到位,或许早已错失良机。
总的来说,广汽不愿参与价格战,主要原因还是过于依赖合资业务。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若不将重心转向自主业务,恐怕很难找到发展的突破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