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汽车年产销量突破3000万辆大关时,一个刺眼的对比浮出水面:18家上市车企的利润总和仅为900亿元,不及丰田一家公司2337亿元净利润的40%。这组数据撕开了行业繁荣表象下的隐痛——我们卖出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汽车,却只赚回了微薄的利润。
image
产量与利润的残酷对比:规模神话的破灭
丰田用900万辆的产量创造出中国3000万辆都难以企及的利润,其单车利润2.29万元是比亚迪0.94万元的2.4倍。更严峻的是,中国汽车产值利润率从2022年的5.7%下滑至2025年的3.9%,"以量取胜"的模式正在失效。当价格战将行业平均单车利润压缩至8000元时,出口单车3万元的利润却因占比过低难以扭转颓势。
image
价格战与技术空心化:利润流失的双重绞索
2025年前4个月,超200款车型加入降价混战,部分车型降幅高达9.2%。这种内卷式竞争背后,是核心技术的缺失:丰田凭借混合动力技术实现单车1.2万元溢价,而中国车企在碳化硅芯片、智能驾驶算法等领域仍需支付巨额专利费。黄奇帆指出的"生产性服务业价值嵌入"短板,正是利润差距的关键所在。
image
供应链与品牌短板:从制造到"智造"的断层
丰田54天的付款周期、1.8倍于行业的库存周转率,对比中国车企普遍170-275天的账期,暴露出供应链效率的鸿沟。在微笑曲线上,中国车企仍困守10%-15%的低附加值制造环节,而丰田掌控着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70%的高利润区间。就像苹果手机3000元的技术溢价,中国汽车缺的正是这种"看不见的价值"。
image
破局之路:从价格厮杀到价值竞争
比亚迪用200亿研发投入换来刀片电池的技术突破,长城汽车通过2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25.1%实现品牌向上,这些案例指明三条出路:技术突围、高端化战略、全球化布局。当丰田60%利润来自海外市场时,中国车企更需跳出国内红海。正如黄奇帆所言:"利润从来不是靠堆销量堆出来的",这场价值革命将决定谁能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