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燃油车的服务确实没得说!
我身边的朋友,买车都喜欢配个燃油的,理由也简单:服务靠谱。比如我一个朋友,去年买了辆十万左右的A级车。平时起步、保养什么的,4S店的师傅挺耐心,查个故障不给坑,价格还比外面便宜点。那会儿我还开着自己的车,感觉服务和体验真差不了哪去。反正觉得燃油车的保养体系还算成熟,跑个一两万公里,去4S店问问养护、换件,没有啥太大问题。
可现在换成新能源了,就觉得问题多不少。行情一变,车企不光在技术上拼,法务和那些服务保障的规矩也多了。你电动车的保修期是个敏感词,实际上,各家弄得像个迷宫。奔驰宝马奥迪那些高端品牌,售后也不是啥免费放置的天堂。他们都在折腾各种法律合同、责任界定,从而避免自己吃亏。
你们知道吗?
我刚才翻了下资料,电动车的售后,很多问题其实都纠缠在责任归属上。比如某家新闻报道说,有个老板在买车时签了份协议,写得天花乱坠:电池绝对可靠,终身保修。结果一年后电池出问题,他还得自己往车企那跑。理由呢?协议里说了,电池问题只在两年范围内负责,超过二年,自己负责维修。你说,搞得挺像留一个后手似的。
没细想过,这其实也是个打擦边球的操作:明明宣称终身保修,又在合同里写这么一段。这样一来,遇到矛盾、索赔,车企就能找借口拒绝,消费者遭这顿打脸。我觉得这有点像早年买苹果手机,那任何损伤不包维修的条款,嫌麻烦,心里都知道,这样的规则可能是耍心眼。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燃油车吧。燃油车的售后,虽然有区域差异,但大多挺靠谱。有问题大不了免费检修、换配件,外面修理厂也能做。而新能源车……这就像你用去年买的手机那样,一到修,就得去店里排队,特别贵。有些品牌还说:自己做的电池专属维护包,非官方不能碰。而且,法务一多,售后变得像加了滤镜的电影一样,令人晕头转向。
我还发现,有些车店、4S店开始封死用户的维修选择。你可以自己在外面修,但要付更高的检测费。有时候你买的车在外面修,效果还不一定比他们专业——他们用责任险拒赔,反正合同写得很死。让我疑问:那么多法务,究竟是保护自己还是在堵住消费者的退路?
有人会说:
这也正常呀,电池技术复杂,出了问题他们得保证责任。但是,问题是,责任界定太模糊,容易变成推卸责任的工具,我觉得这影响了消费者的权益。
你们觉得呢?
比如我一个朋友,他买了辆插混车,去年检测电池时,被4S检测说需要换新,报价至少两万多块。后来他找了个外面靠谱修理厂,他们一查,电池没有大的问题,只是充电规程稍微不一样,自己用个软件调调电池参数就行了。结果,店里硬是给他按官方标准换电池。你想想,一辆不到十万的车,这样的套路难不难理解?而且,改这个难度不大,但会引起卖家的担心:用户自己改动会不会影响责任呢?
还有个小细节: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记录汽车维修的那些照片,有几张是我朋友当年拍的20块修理店的电池检测单,连官方维修标准都不一样。可惜没留电子版,不然真想给你看。
你们觉得,未来新能源车的售后服务会不会变得更人性化?还是说,车企只会一边嘴上喊保障,一边用各种条款压榨消费者?我估计挺难,一方面技术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法律日益繁琐。
其实我心里微微有点不好意思:这一切都还得看个案。有些车企的做得相当不错,像某些品牌的电池质检流程就公开透明,服务也挺贴心的。可大部分还是在磨叽——而且因为责任界限不清晰,谁都怕吃亏,汽车行业的小漏洞,比你想像的还粗糙。
这也让我想问问你们:
如果你买新能源车,最担心的是什么?是续航?还是售后?还是那个合同里面那些看不懂的条款?我觉得,未来可能还得靠消费者自己多留个心眼吧。信任还是不能完全建立在合同上,更得看真实的售后体验。
不过谁都不想买个花了钱还被坑的车。最后我只想:你买车,真心希望能少点套路,多点真材实料。
这事,等你们用用看,体验后再告诉我:你觉得新能源车的售后堵点在哪?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