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汽蓝谷的股价从6月的谷底悄然爬升超过25%,当享界S9T的惊艳亮相引来车圈热议,当新任营销悍将乔心昱高调加盟……
一系列“利好”似乎都在暗示,这艘亏损了近320亿的巨轮,终于要借助华为的东风,扬帆起航了。然而,对于那些曾在其股价的反复震荡中被磨平了棱角的投资者而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萦绕心头:这一次,北汽蓝谷真的“要启动了么”?它能复制赛力斯和江淮的奇迹吗?
答案或许比想象中更为复杂。北汽蓝谷想拿的,是华为赋能下“一点寒芒先到,随后枪出如龙”的逆袭剧本。但摆在它面前的,却是一场内外交困、资源分散的“两线作战”和一道难以逾越的“历史心魔”。
华为的“剧本”:赛力斯珠玉在前,北汽为何难抄?
要理解北汽蓝谷的困境,必须先复盘赛力斯以及后来的江淮的成功。它们的胜利,并非仅仅因为“含华量”高,而是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做对了正确的事。
1. 孤注一掷的决心与专注:赛力斯与华为合作之初,几乎是赌上了身家性命。它将自身的命运与“问界”深度绑定,实现了资源的极致聚焦。从产品定义、渠道铺设到品牌营销,几乎是“华为为主,赛力斯为辅”,内部不存在第二个声音,没有第二个品牌来分散精力。这种“All in”的姿态,换来了华为毫无保留的资源倾斜和高效的执行力。问界M7的改款大获成功,正是这种专注战略的最好证明——当市场反馈不佳时,双方能迅速调转船头,精准迭代,最终一炮而红。
2. 抢占先机的窗口期红利:赛力斯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华为造车”的光环还最为耀眼、市场对其认知还充满新鲜感时,问界M5、M7横空出世,迅速抢占了用户心智。它们享受了华为渠道从0到1建设的最大红利。到了江淮,虽然入局稍晚,但其承接的问界新M7,是经过市场验证、大幅优化升级后的成熟产品,本质上是在享受赛力斯趟出来的成功路径。
3. 清晰且唯一的品牌认知:
提到赛力斯,消费者首先想到的就是问界。品牌与产品之间建立了强关联。这种清晰的认知,极大地降低了市场教育成本。
反观北汽蓝谷,它拿到的是华为“第四界”——享界(Stelato)的入场券。此时的市场环境已截然不同:
窗口期已过,光环效应递减: 市场对“华为系”已不再是盲目崇拜。问界、智界(奇瑞合作)之后,消费者会更理性地审视产品本身、制造工艺、品牌服务,而非仅仅为“Huawei Inside”买单。华为的光环,从“一招鲜”变成了“基础配置”。
抄作业的姿态,而非共创的灵魂: 从外界观感来看,北汽蓝谷更像一个急于摆脱困境,抓住救命稻草的“学生”,而非像赛力斯那样与华为深度捆绑、共生共荣的“创业伙伴”。这种心态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资源投入的决心和执行的彻底性。
“左右互搏”的困局:极狐下沉与享界冲高,是战略互补还是资源内耗?
北汽新管理层制定的“三年跃升战略”中,双品牌战略是核心:极狐主攻10-30万市场负责“上量”,享界主攻30万以上市场负责“盈利”。这听起来是一个完美的“哑铃型”产品组合,一端走量摊薄成本,一端树立品牌攫取利润。
然而,在一家累计亏损超过300亿、且被要求营销费用“原则上只降不升”的企业里,这个战略充满了悖论。
第一,品牌认知的混乱与稀释。
赛力斯在全力打造问界时,也推出了“蓝电”这样的平价品牌,但主次分明,资源倾斜程度天差地别。而北汽蓝谷的动作,却让人感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当市场还在消化吸收“享界S9”这款定位40-50万级别(后增程版下探至30万+)的豪华行政轿车时,北汽蓝谷紧接着宣布,下个月要推出走“性价比”路线的极狐T1。这就像一场盛大的交响音乐会刚进入华彩乐章,旁边突然响起了接地气的流行乐。
这会给市场带来极大的困惑:北汽蓝谷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是那个曾经想对标蔚来、如今价格不断下探的“极狐”?还是那个与华为携手、剑指BBA的“享界”?当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模糊不清时,消费者很难为其支付高溢价。您提到的“学奇瑞推出风云T9和自己的智界S7打架”,正是这种担忧的精准写照。
第二,有限资源的“撒胡椒面”。
造车是吞金巨兽。在营销预算受限的前提下,同时运营两个定位差异巨大的品牌,无异于一场豪赌。新加盟的营销大将乔心昱,履历光鲜,经验丰富,但他面临的是一道无解的难题:有限的弹药,应该打向极狐的销量阵地,还是享界的高端山头?
投给极狐:能换来短期销量的增长,完成“以量为基”的KPI,但可能进一步固化北汽蓝-极狐的“中低端”形象,伤害享界的品牌势能。
投给享界:符合品牌向上的战略方向,但享界S9/S9T这类车型起量慢,短期内无法解决财务上的燃眉之急,也无法完成50万辆的宏大目标。
这种左右为难,最终可能导致两个品牌都得不到充分的资源支持,双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销量,压倒一切的“真实之镜”
抛开所有战略和叙事,销量是检验一切的唯一标准。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北汽蓝谷的表现最令人忧虑。
1. 享界的“叫好不叫座”隐忧:
享界S9自北京车展亮相以来,关注度确实不低。但关注度不等于订单。6月销量四千多,7月据说只有两千多。尽管官方数据可能存在差异,但这个量级,与月销动辄过万甚至两三万的头部玩家,哪怕是同样处于爬坡期的小米SU7相比,差距是巨大的。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在30万以上的高端纯电/增程轿车市场,消费者不仅看重技术(华为智驾),更看重品牌积淀、服务体验和产品综合实力。享界S9降价后的增程版,虽然提升了销量,但月销稳定在3000台,仅仅是“活下来”的及格线,远未到“引爆”的程度。
2. 享界S9T的“美丽陷阱”:
享界S9T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它戳中了一部分追求个性和品位的消费者的审美。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旅行车(Wagon)在中国始终是小众市场。它的存在,更多是作为“图腾”来拉高品牌调性,展示设计实力,而不能作为拉动销量的“走量车”。指望它在国内市场创造销量奇迹,是不切实际的。至于出口欧洲,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贸易和关税环境下,变数极大,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支撑。
3. 极狐的“历史包袱”:
极狐品牌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北汽高端化的使命,但多年来市场表现一直不温不火。从最初的高举高打,到如今阿尔法T5/S5等车型下探至15万级别,实际上已经宣告了第一次高端化尝试的失败。虽然降价换来了一定的销量增长(上半年5.3万辆),但这种增长是以牺牲品牌定位和单车利润为代价的。如今,它背负着“卖不好”的历史标签,想在10-30万这个最血腥的红海市场杀出重围,难度可想而知。
一场戴着镣铐的突围之舞
回到最初的问题:北汽蓝谷要启动了么?
从股价和市场关注度来看,它确实“启动”了。但这种启动,更像是发动机在空转轰鸣,车轮尚未真正抓地前行。它拥有了华为这张王牌,却也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面临着左右互搏的战略困局。
与赛力斯、江淮相比,北汽蓝谷的这场翻身仗,更像是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近320亿的亏损”是财务的镣铐,“营销费用只降不升”是资源的镣铐,“双品牌并行”是战略的镣铐,“极狐的历史”是心智的镣铐。
华为可以为它提供业内顶尖的“三电”和“智驾”系统,可以为它打开一扇通往高端市场的门,但无法替它解决内部管理的沉疴,无法替它弥合品牌认知的割裂,更无法替它凭空变出无限的资源。
北汽蓝谷想要证明自己,不能只靠“享界”这一个故事。它需要用持续攀升且有说服力的销量、清晰聚焦的品牌战略和壮士断腕的内部革新,来向市场、向投资者、也向合作伙伴华为证明——自己不仅是一个合格的“代工厂”,更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共同体”。
否则,江淮的剧本,北汽终究还是抄不动。这场看似即将到来的“启动”,最终可能只是一次更剧烈的震荡而已。真正的拐点,或许要等到享界月销稳定破万,或者极狐阵营中出现一款月销两万的爆款——在那之前,所有的乐观,都需保持一份清醒的审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