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Robotaxi奥斯汀启航,小米Yu7上市1小时28.9万台大定,智能驾驶拐点来了?
六月的德州奥斯汀,空气里带着一点热浪和牛仔气息。特斯拉那边刚刚忙完一场不算大的发布会——没有烟花,也没太多铺张,但却是自动驾驶圈子里的一个小地震。6月22日,FSD加持下的Robotaxi服务正式试点上线了,说是“试点”,其实最早只有20台车悄悄上路。有人说像新开的咖啡店,只不过这次主角不是拿铁,是无人出租。
我那天刷到消息的时候,还以为自己看错了日期。这事儿在圈内讨论很久,但真落地还是有种恍惚感。你想啊,以前Waymo、萝卜快跑、小马智行这些名字总被提起,如今特斯拉也加入战局,而且野心不小——几个月内要把队伍扩成1000辆,到年底还要去别的美国城市串门,再过两年直接量产Cybercab。不知道以后打车软件是不是得多装几个APP。
说起来,这几年自动驾驶的话题确实越来越火。有时候晚上回家开着导航,都觉得路上的L2辅助已经挺厉害。但L4,那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可以彻底放手”。硬件便宜下来、法规松绑,这些词听起来冷冰冰,可背后其实是一波人的努力和赌注。今年行业终于迎来拐点,有人欢喜有人愁。我身边做芯片的小伙伴,每天盯着供应链数据看波动;而投资圈的人则琢磨怎么押宝科技成长方向,比如L4智能驾驶、机器人,还有那些周期性的新车型。
说到新车,今年节奏明显比去年快不少。比如小米Yu7,在6月26日晚上搞了一场上市发布会。一共三款配置:标准版25.35万,Pro版27.99万,Max版32.99万,全系800V高压平台+Thor芯片。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组数字——3分钟20万台大定,一小时28.9万台锁单。这速度,比抢演唱会门票还刺激。有朋友调侃:“现在买车都靠手速,不然连排队资格都没。”
有意思的是,小米Yu7这次定位很明确,“豪华+高性能+纯电SUV”,个性标签贴得死死的。我同事本来犹豫,要不要再等等别家新款,看完价格直接冲了个大定。他平时喜欢自驾游,对续航和动力都有要求,这次800V平台一下戳中他的痒处。“等交付吧,希望别让我失望。”他笑着说,其实心里还是忐忑,因为现在大家对新能源品牌既期待又挑剔。
市场变化真是一天一个样。今年还有零跑B01、小鹏G7、理想i8这些重磅选手陆续亮相,每一款出来都能掀起一阵讨论潮。而且随着下半年国补逐步落地,经销商朋友圈开始频繁刷屏促销信息。不少朋友年前观望,现在又重新燃起购车欲望。“感觉订单真的在回暖。”我跟修理厂老板闲聊,他也是这么判断:“最近进店问新能源保养的人变多咯。”
再绕回来聊聊智驾板块。这段时间,我发现资本市场追产业进展比谁都急切,各种技术迭代、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从Robotaxi每单4.2美元收费,到Model Y在德州超级工厂实现自动驾驶交付,再到国内小马智行第七代车辆上路……新闻密集得让人应接不暇。有时候吃饭手机响,是某位搞传感器研发的老同学发来的语音:“我们公司订单暴涨,下半年估计更忙。”
另外不得不提机器人领域。从5月中旬开始震荡调整后,本周出现反弹迹象。但市场关注重点已经从短期股价转向应用场景突破,比如特斯拉Optimus三代样机进展,以及明年5万个规模化量产目标能否兑现。一些产业链企业正在经历“去伪存真”的阶段,没有实际客户送样或轻量化技术支撑,很难获得青睐。而那些业绩稳健、有真实项目推进的公司,则显得格外扎眼。“现在炒概念的不灵啦,要拼实力。”有投资经理这样吐槽。
并非所有环节都是顺风顺水。行业景气度仍然受经济复苏节奏影响,有时消费者收入增长放缓,新旧置换促销效果就打折扣。另外出口销量也容易受到国际形势、汇率等因素干扰,不确定性挺强。而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竞争加剧,有人分蛋糕自然就有人掉队。“今年谁能抓住客户资源,就可能活下来,否则只能被洗牌。”这是业内一句常挂嘴边的话。
身边还有一些专注于汽车零部件研发的小团队,他们经常熬夜赶方案,为争取主机厂的新项目拼尽全力。但新机会意味着旧格局被打破,有些公司趁势崛起,也有一些渐渐淡出视线。在这个变化飞快的大环境下,坚持创新与稳定输出才是真本事吧?偶尔听他们讲压力,其实挺理解,“每一次投标都是生死战”。
最后插一句生活碎碎念:最近用滴滴约了一辆新能源网约车,上面贴着宣传海报,说未来可能体验无人出租。当时司机师傅憨厚一笑,“以后我们估计要转岗啦!”我突然想到,如果哪天真的满街都是Robotaxi,会不会怀念今天坐在人类司机旁边聊天吹牛皮?科技改变生活,但生活里的温度,大概永远需要一点慢慢适应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