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特别有意思的事,说的是在韩国,一个出了名只买自家车的国家,突然有一款挂着法国雷诺车标的SUV火了,卖得那叫一个好。
这事儿听起来可能没什么,不就是一款车卖得好嘛?
但如果你再往下深挖一层,会发现这辆所谓的“法国车”,骨子里其实是一辆地地道道的中国车,它的原型就是咱们国内很多人都熟悉的吉利星越L。
这一下就有意思了,咱们的国产车,换了个外国马甲,就在一个号称是“外国车坟场”的市场里杀出了一条血路,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门道和智慧呢?
咱们先看看这事有多火。
去年9月份,这款名为雷诺大科雷傲的混动SUV在韩国一上市,短短15天就收到了超过7000份订单。
这个数字放在咱们国内可能不算什么,但在韩国市场,这绝对是爆炸性的新闻。
要知道,韩国人买车有着极强的本土情结,大街上跑的十辆车里,八九辆都是现代或者起亚,这两个品牌加起来的市场占有率常年稳定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其他的外国品牌,就算是德系的奔驰宝马,也只能在高端市场分一杯羹,想要在主流家用市场跟现代起亚掰手腕,简直是难于登天。
可这辆大科雷傲,愣是做到了,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在韩国车市这块铁板上硬生生撬开了一道口子。
那么问题来了,它凭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这事儿绝不是偶然,背后是精心策划的三步棋,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精准。
第一步,也是最硬核的一步,就是技术上的优势。
这辆车卖得最好的版本是混动版,占了总销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它的混动系统,正是吉利集团引以为傲的雷神智能混动技术。
在它出现之前,韩国消费者接触的混动车主要是现代和起亚自家的产品。
结果,当他们试驾了大科雷傲之后,很多人都感觉被刷新了认知。
不少韩国的汽车评测媒体都拿它和韩国本土的明星SUV,比如现代胜达,做了详细对比。
结果发现,大科雷傲车内的那块科技感十足的三联大屏,还有那个清晰度和流畅度都极高的倒车影像系统,明显比同级别的韩系车要先进不少。
这还只是表面,更关键的是开起来的感觉。
很多韩国车主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用车体验,普遍的反馈是这车开起来特别平顺,发动机和电机之间的动力切换几乎察觉不到,而且发动机启动时的噪音非常小,整个驾驶过程安静得就像在开一辆纯电动车。
相比之下,他们觉得本土的混动车型在动力切换时,还是能感觉到一些顿挫和发动机的噪音。
你看,当你的技术实力真的过硬,能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更好体验时,所谓的品牌偏见就会开始动摇。
毕竟,谁会跟更舒适、更省油的驾乘感受过不去呢?
第二步,可以说是最巧妙的一步,就是品牌身份的“伪装”。
这一点是整个事件成功的关键。
绝大多数韩国消费者在掏钱买单的时候,并不知道这辆车的核心技术来自中国。
在他们看来,这辆车要么是法国雷诺这个欧洲品牌的产品,要么,对于一些年纪稍长的韩国人来说,它甚至带有一丝“本土情怀”。
这就得说到雷诺韩国公司的历史了。
它的前身其实是韩国本土巨头三星集团旗下的三星汽车。
后来三星不玩汽车了,就把这块业务卖给了法国雷诺公司。
但“三星”这个金字招牌在韩国人心中分量太重,所以雷诺在韩国的工厂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叫“雷诺三星汽车”。
现在,吉利通过合资的方式,持有了这家公司百分之三十四的股份,成为了重要的技术伙伴。
但在所有的对外宣传中,无论是官网介绍、经销商的宣传册,还是电视广告,你都找不到任何关于“吉利”或者“中国技术”的字样。
那套先进的混动系统,也被包装成了听起来很欧洲范儿的“E-Tech混合动力”。
后来有韩国媒体把这层关系挖了出来,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些人觉得受到了欺骗,感觉自己被当成了不知情的“小白鼠”。
但更有意思的是,很多理性的声音认为,车是好车,开起来省油又舒服,至于它的技术来自哪里,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种在品牌上打的“擦边球”,成功地绕过了韩国市场对“中国制造”可能存在的固有偏见,让产品力自己说话,事实证明,这一招非常奏效。
第三步,也是最实在的一步,就是通过本地化生产实现了极具竞争力的价格。
大科雷傲混动版在韩国的售价,折合人民币大约在19.5万元左右,比它的主要竞争对手现代索兰托混动版要便宜将近300万韩元,换算过来就是一万多块钱人民币。
这个价格优势是怎么来的呢?
吉利并没有把整车出口到韩国,而是采用了散件组装(也就是CKD模式)的方式,把星越L的零部件运到雷诺在韩国釜山的工厂,由当地的工人进行组装生产。
这样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不仅大大降低了关税和运输成本,还能给当地提供就业岗位,更容易被当地社会所接纳。
而且这背后还有一个更长远的战略考量。
韩国和美国之间有自由贸易协定,这意味着在韩国生产的汽车,未来可以零关税出口到美国市场。
这等于为中国汽车技术绕开美国的高关税壁垒,找到了一个绝佳的跳板。
这盘棋,下的不只看眼前,更着眼于未来全球市场的布局。
所以,大科雷傲在韩国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卖掉了一些车那么简单。
它更像是一场大型的、成功的市场实验。
它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已经完全有能力在发达国家市场和那些老牌汽车强国一较高下。
当然,这种“借船出海”的模式也提醒了我们,技术是敲门砖,但建立自己的品牌认知度依然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现在,吉利和雷诺的这种合作模式已经从韩国成功复制到了巴西等其他市场,这说明这条路是可行的。
至于它最终能否彻底改变韩国乃至世界对中国汽车的看法,也许还需要一些时间,但这个精彩的开头,已经足以让我们对中国汽车的未来充满信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