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在汽车市场找“老朋友”时,奇瑞车主却总在认“新面孔”。A3车主还在怀念那台带ESP的“国民神车”,4S店已找不到配件;QQ粉等着电动版迭代,等来的却是“无界”“小蚂蚁”这些陌生名字。作为年研发投入超百亿的技术大厂,奇瑞的产品线却像个“快闪店”——经典款说撤就撤,新系列层出不穷,用户想买台“能开十年的车”,翻遍奇瑞展台,竟找不到一辆“长情款”。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奇瑞把“用户需要的车”和“自己想造的车”搞反了。
一、经典车型的“昙花一现”:本该成“常青树”,却活成“流星”
奇瑞最不缺的是“爆款基因”,最缺的是“养爆款的耐心”。2008年上市的A3,是10万内首款标配ESP的紧凑型车,独立悬挂+笼式车身,当年月销破万,被称为“国民家轿天花板”。可就在用户等着迭代时,奇瑞却按下了“删除键”——换代计划搁置,生产线转产艾瑞泽系列。如今A3老车主想换配件,得去二手车市场“淘零件”;而艾瑞泽系列从5到8,换了6代名字,没一个能达到A3的口碑高度。
更可惜的是QQ。2003年上市时,QQ以2.98万起售价成“国民代步车”,巅峰年销超15万辆,比现在五菱宏光MINIEV还火。可奇瑞偏要“折腾”:QQ3、QQ6、QQme…十年改了8款,外观越改越怪,名字越换越乱,最后把“QQ”这个IP改没了。等到新能源时代,本该顺理成章推出“电动QQ”,却搞出个两门的“小蚂蚁”——用户要的是四门接送孩子的“买菜车”,奇瑞给的是“老头乐”造型,结果2025年小蚂蚁月销不足5000辆,不及海鸥零头。
还有那些“技术遗珠”:G5当年号称“国产宝马”,2.0T+6MT,底盘调校堪比合资;G6定位中大型轿车,配置对标奥迪A6,却因“销量没达标”直接停产。有车主调侃:“买奇瑞经典款,得配个修理厂——不是车不好,是怕它‘英年早逝’,以后没配件。”
二、子品牌和命名:不是“造品牌”,是“集邮”——生一堆,养不活,再换一批
如果说经典车型“短命”是“断舍离”,那奇瑞的子品牌操作就是“迷之自信”。2010年一口气推出瑞麒、威麟两大高端品牌,瑞麒G5对标宝马3系,威麟X5主打硬派越野,结果三年亏了20亿,直接砍掉;观致2013年横空出世,号称“源自奇瑞、高于奇瑞”,请了前宝马设计师,用了麦格纳代工,结果定价虚高、渠道混乱,2020年被宝能收购,如今查不到销量数据。
到了新能源时代,奇瑞更“放飞”:ICAR、无界、欧萌达…名字一个比一个难记。“艾瑞泽”啥意思?英文“Arrizo”音译,用户记不住;“欧萌达”是“OMODA”音译,听着像“奥特曼”;ICAR更绝,前有“奇瑞新能源”,后有“iCAR”,消费者分不清是子品牌还是系列名。2025年奇瑞官网显示,在售车型分奇瑞、星途、捷途、iCAR四大品牌,每个品牌下还有5-8个系列,光SUV就有瑞虎5x、7、8、9、欧萌达、旅行者…用户想买台15万级SUV,得先做“品牌思维导图”。
更荒诞的是“内讧”:捷途本是奇瑞的“捷达”,定位比奇瑞主品牌低,结果2025年推出纵横G700,定价35-40万,比星途(奇瑞高端品牌)最贵的车型还贵。有星途车主吐槽:“我花30万买星途,捷途卖40万,你告诉我谁是高端?”这种“自己打自己”的操作,让品牌力彻底分散——2025年奇瑞总销量120万辆,四大品牌分摊下来,每个品牌不足30万辆,没有一个能打造成“国民品牌”。
三、研发节奏:用户要“及时雨”,奇瑞给“慢半拍”——放风半年不上市,上市半年就改款
“等奇瑞新车,比等快递还煎熬。”这是不少潜在用户的吐槽。2024年奇瑞放风“瑞虎9混动版3月上市”,结果等到9月才发布;2025年说“iCAR 03年底交付”,现在11月了,4S店还在“接受预定”。有用户等了半年,最后买了比亚迪宋PLUS:“不是不喜欢奇瑞,是等不起——你在教我怎么‘延迟满足’?”
更迷的是“反向选市场”:当所有车企都在抢紧凑型SUV(10-15万)、中型轿车(15-20万)这些“主流赛道”时,奇瑞偏要“另辟蹊径”。欧萌达定位“跨界SUV”,销量不及瑞虎7零头;无界Pro搞“两门小跑车”造型,月销不足2000辆。用户说得扎心:“你连主流市场都没站稳,就想‘引导消费’?这不是自信,是自负。”
研发投入倒是不低——2024年奇瑞研发费用120亿,占营收6%,比吉利、长安还高。可钱花哪了?不是迭代经典款,是“造新名字”;不是优化老车型,是“改个外观就叫新车”。瑞虎8三年改了5次款,每次换个格栅、加个大屏,用户说:“这不是改款,是‘换皮肤’——本质还是老车,价格却涨了2万。”
四、问题根源:技术偏执vs用户思维——奇瑞的“工程师病”,得治
有人说奇瑞是“技术宅”,眼里只有发动机、变速箱,没有用户。这话不全对,但点到了要害:奇瑞不缺技术,缺的是“用户思维”。
研发上,奇瑞总想着“教育用户”:我觉得你需要什么,就造什么。比如坚持做“两门电车”,觉得“用户会喜欢小巧灵活”,却忽略了中国家庭“后排要坐孩子”的刚需;命名上,工程师觉得“英文名洋气”,却忘了用户记不住就不会传播——大众“朗逸”“宝来”简单好记,所以成爆款;奇瑞“欧萌达”“艾瑞泽”,用户买车后得跟朋友解释“这念啥”,传播链直接断了。
管理上,奇瑞像“项目组制”:每个团队各搞各的,互不配合。A3团队想迭代,艾瑞泽团队说“我要推新车”,结果资源被分走;QQ团队想做电动版,小蚂蚁团队说“两门更赚钱”,最后QQIP作废。这种“各自为战”,导致奇瑞产品线像“杂草丛”——长得快,但不成材。
五、破局之路:别再“造新车”,先学会“养孩子”
中国车企不缺技术,缺的是“长情款”。大众甲壳虫卖了80年,丰田卡罗拉迭代12代,靠的不是“年年推新”,是“持续优化”。奇瑞该醒醒了:
第一,把经典IP捡起来。A3的底盘、QQ的国民度、G5的动力,都是现成的“宝藏”,与其搞新系列,不如把这些车型电动化、轻量化迭代,用户要的是“老朋友升级”,不是“新朋友陌生”。
第二,品牌做减法。奇瑞、星途、捷途、iCAR,留两个就够了:奇瑞走大众路线,星途走高端,别让用户“选择困难”。命名学吉利:“帝豪”“博越”,简单好记,别搞“音译加密”。
第三,研发跟用户走。用户要四门电车,就别犟着做两门;用户等车等急了,就加快上市节奏。技术是“骨架”,用户需求才是“血肉”——没有血肉,骨架再硬也站不稳。
最后说句实在话:奇瑞的技术实力,放在全球车企里都不差。但消费者买车,不是买“发动机参数”,是买“能开十年的伙伴”。别让“技术偏执”盖过“用户思维”,不然研发投入再多,产品线再全,用户也只会说:“奇瑞?哦,就是那个‘车型很多,但记不住一款’的牌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