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
就是那种,你同时在跟两个完全不搭界的圈子玩。一边是家里的亲戚群,发的都是“岁月静好,感恩常在”;另一边是铁哥们的损友群,聊的净是些上不了台面的段子和吐槽。
你在两个群里,简直是两个人。
发给亲戚看的照片,得是P得干干净净的风景照。转给损友的,可能是个丑到爆的表情包。你小心翼翼地切换着身份,生怕哪天手滑,把表情包发进了家族群。
那种感觉,又刺激,又分裂。
你以为这只是咱们普通人的小九G九?错了。有些顶级的玩家,早就把这套“分身术”玩成了企业战略。
你看最近那个造车的巨头,不就上演了这么一出好戏吗?
它的高管陶琳站出来,话说得滴水不漏:“我们选供应商,只看质量、成本、技术,跟你是哪国人、哪来的,半毛钱关系没有。”
这话多漂亮,多全球化,多有格局。
尤其是提到上海那个超级工厂,国产化率超过95%,让咱们能用上全世界几乎最便宜的车。这功劳,全归功于“中国智造”和那400多家本土合作伙伴。
听听,多感人。简直是合作共赢的典范。
但吊诡的地方就在这儿。
就在这番“我们不分彼此”的宣言背后,大洋彼岸传来的风声,却完全是另一个剧本。
据坊间流传,美国那边的工厂,正在悄悄地要求供应商,把供应链里的“中国制造”给摘出去。甚至有鼻子有眼地说,计划在一两年内,把给美国市场供货的链条,彻底换成非中国地区生产的零件。
看到了吗?案情变得扑朔迷离了。
一边是“我们亲如一家”,另一边是“咱俩最好分家”。
这不就是咱们在两个微信群里,扮演不同角色的翻版吗?一边喊着“家人们,我爱你们”,一边在另一个群里说“那帮人真烦”。
这事儿啊,说白了,就跟咱们精心维护两个社交圈子一样,不是虚伪,是生存法则。
你想想看,在上海,为什么可以搞超过95%的本土化?
这就好比你开一家餐馆,旁边就是一个全国最大的海鲜和蔬菜批发市场。那里的食材又新鲜又便宜,运输成本几乎为零。你疯了才会舍近求远,跑去国外进口那些死贵死贵的玩意儿。
所以,拥抱本土供应链,是为了极致的效率和成本控制。这是商业逻辑,天经地义。
可到了美国市场,牌桌上的规矩,变了。
那里的风向是“安全、可控、别被人卡脖子”。地缘政治的紧张空气,像一场随时会来的暴风雪。如果你所有的粮食都储存在邻居家的仓库里,一旦邻居跟你翻脸,你连过冬的存货都没有。
所以,在那边搞“去风险化”,建立一套独立于外部风险的供应体系,同样是商业逻辑。它考虑的不是当下的最优成本,而是未来的生存概率。
所以你看,这压根就不是一个“谁家零件更好”的质量问题,这是一个“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问题。
它不是人格分裂,它是面对不同环境,做出的不同应激反应。
咱们很多人习惯了用道德的眼光去看商业,觉得“你必须始终如一”,一旦不一致,就是“双标”,就是“虚伪”。
但真实的世界,哪有那么多黑白分明。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唯一的标准,只有唯一的目的: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
这就像一个经验老道的外科医生,他手里有好几把手术刀。面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灶,他会选择最合适的那一把。你总不能指着他说:“你为什么不用同一把刀做所有手术?你这个双标的医生!”
那不是双标,那是专业。
这家车企现在做的,就是类似的事情。它不是在做选择题,它是在做一道复杂的应用题。题干是“如何在全球撕裂中活下来”,答案自然要因地制宜。
在东方这片沃土,它选择深度捆绑,共同成长,把成本打到最低,把市场做到最大。
在西方那片风暴眼,它选择逐步抽离,建立壁垒,确保自己不会在某场风暴中,因为一根链条的断裂而瞬间崩盘。
所以,别再用“双标”这种简单的词去骂了,那更像是一种“分身术”,在不同的牌桌上,打出最适合那一桌的牌。
这背后没有那么多温情脉脉的理想主义,只有冷冰冰、硬邦邦的商业现实。它既不高尚,也不卑劣,它只是在规则之内,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出戏,看得人真是五味杂陈。
假如你是牌桌上的操盘手,面对这种撕裂的局面,你会选择坚持一个标准到底,还是也学着开两个“账号”呢?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