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江淮代工蔚来的消息曾让业界哗然——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联姻"能否长久?如今随着江来公司的注销,这个问题的答案终于揭晓。但这不是故事的终结,而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七年联姻的始与终
2016年的春天,蔚来与江淮签订《制造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新势力借壳造车的先河。江淮为蔚来代工生产ES8、ES6等车型的模式,成为当时"造车新势力"突破生产资质的典型路径。2021年,双方更近一步成立江来公司,试图在制造管理、供应链等领域深化合作。
这个过程中,蔚来累计交付超50万辆电动车,江淮则通过代工学习了高端制造经验。但随着2024年4月蔚来自建工厂获得生产资质,这场持续7年的制造合作自然走向终点。就像两个共同成长的伙伴,在各自强大后选择独立发展。
产能独立的必然选择
代工模式在新能源车企起步阶段具有独特价值:规避生产资质障碍、快速实现量产、降低初期重资产投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都曾采用类似策略。但长期依赖代工存在明显瓶颈——质量控制难统一、产能调配受限、技术创新受制约。
蔚来斥资31.6亿元收购江淮两座工厂后,终于实现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闭环。这不仅保障了NT2.0平台车型的品控一致性,更为800V高压平台、第三代换电站等核心技术落地扫清了障碍。数据显示,独立生产后的蔚来合肥工厂产能提升40%,单车生产成本下降15%。
产业升级的深层逻辑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产能利用率分化明显,头部企业超90%,尾部不足20%。这种背景下,车企必须建立全链条核心竞争力。
比亚迪、特斯拉的自建工厂模式已验证其优势。蔚来的转型标志着新势力开始补足制造短板,这与小鹏收购福迪资质、理想自建常州工厂的路径异曲同工。更值得注意的是,江淮与蔚来在终止制造合作后,立即签署了换电战略协议——产业链分工正在向技术协同升级。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的今天,代工已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选择。蔚来与江淮的"和平分手",恰恰印证了中国汽车产业从制造依赖到技术自主的成长轨迹。正如李斌所说:"真正的创新需要掌握全产业链话语权。"这场看似结束的合作,实则开启了更高级的竞合新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