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Jeep这个牌子,咱们很多人心里可能都挺有感情的。
那句“不是所有的吉普都叫Jeep”的广告,当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让人觉得开上这车就代表着一种自由和豪迈。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曾经在中国汽车市场呼风唤雨的大品牌,它的合资公司广汽菲克,如今却走到了破产清算这一步,还背上了八十多亿的巨额债务。
一个总投资超过一百七十亿的明星企业,怎么到头来算总账的时候,净资产反而是负的七亿多呢?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一手好牌打成这个样子?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咱们一层一层地看。
这事的第一个大问题,也是最要命的一个,就是产品质量出了大篓子,而且是那种伤筋动骨的大问题。
就在广汽菲克销量最好的那几年,大概是2017年前后,央视就点名批评了,说它旗下的Jeep自由光和指南者这两款卖得最火的车,2.4升的发动机存在“烧机油”的严重缺陷。
可能有些朋友不太懂“烧机油”是啥意思,说白了,就是发动机在工作的时候,把本该用来润滑的机油一起给烧掉了。
这可不是小毛病,轻则导致发动机磨损加剧,动力下降,重则可能在路上开着开着突然熄火,甚至直接让发动机报废。
车主们都气得给它起了个外号,叫“机油光”,这名字既讽刺又形象。
出了这么大的事,厂家当然得有反应。
广汽菲克当时宣布召回超过十万辆问题车,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升级软件”,然后拍着胸脯保证,对这些车的发动机提供终身保修。
听上去好像挺负责任的,但实际情况却让车主们的心凉了半截。
有位河南的车主就在网上诉苦,说他买的车不到三年,发动机前前后后换了三次,平均下来不到一年就得换个新的,可烧机油的老毛病还是没解决。
更让他崩溃的是,等他再去4S店讨说法的时候,发现那家店已经关门大吉了。
其实不光是车主,连经销商都叫苦不迭。
一家4S店的负责人就说,厂家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就是“甩锅”,客户天天来堵门维权,店里根本没法正常做生意。
厂家所谓的解决方案,就是不停地给客户换发动机,但换来换去都是同一批有问题的产品,技术上根本没有任何改进。
这种对待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态度,可以说从根子上就坏了,口碑一旦崩了,想再捡起来就难了。
产品质量靠不住,内部管理也是一团糟。
广汽菲克对经销商的政策可以说是相当不友好。
据一些退网的经销商透露,厂家强制给他们分配销售任务,比如一个店一个月明明只能卖出去三十台车,厂家却硬要压八十台的库存。
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要扣罚返利。
为了冲业绩,经销商只能亏本卖车,有时候还要强制搭售一些高价的脚垫、配件之类的东西。
这么一来,很多4S店根本赚不到钱,库存越积越多,资金压力巨大,最后只能选择关门不干了。
销售和售后的网络都这么一点点地垮掉了,车企就像是被砍掉了手脚,离完蛋也就不远了。
如果说质量问题和管理混乱是内忧,那市场环境的剧变就是压垮它的外患。
咱们看看它的销量变化就知道了,从2017年巅峰时期的二十二万辆,一路断崖式下跌,到了2022年,一年下来连两千辆都卖不出去。
这五年时间里发生了什么?
最大的变化就是咱们中国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异军突起。
当广汽菲克还在为烧机油的问题焦头烂额的时候,比亚迪、蔚来、理想这些国产品牌,带着更先进的智能技术、更贴心的用户服务、更低的用车成本,迅速占领了市场。
消费者不是傻子,一边是问题不断、油耗还高的老牌燃油车,另一边是开起来又安静又省钱、科技感还足的国产新能源车,大家用真金白银做出了选择。
那个靠一句广告词就能吃遍天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更致命的是,在这家公司最需要团结一致、奋力自救的时候,它的两个大股东——中方的广汽集团和外方的斯泰兰蒂斯集团(Stellantis),却在“窝里斗”。
眼看着销量不行了,外方想主导公司的电动化转型,于是提出要把自己的股份增加到75%,从而拿到绝对控制权。
但广汽集团这边肯定不乐意,这毕竟是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怎么能轻易让出主导权。
于是,双方就这么僵持住了,谁也不让步。
这种高层的长期博弈,直接导致了公司的决策停滞,错过了向新能源转型的最后窗口期。
一艘船马上就要撞上冰山了,两个船长却还在驾驶室里争论谁说了算,结果可想而知,最终只能是船毁人亡。
等到法院最终裁定广汽菲克破产清算的时候,它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烂摊子。
账面上看,总资产七十多亿,总负债却超过了八十亿,已经是严重的资不抵债。
它在长沙的核心工厂,曾经是那么风光,现在拿出来拍卖,起拍价从将近二十亿一路打对折到不到十亿,来来回回拍了五次,愣是没人要。
原因很简单,整个工厂的生产线都是为燃油车设计的,在今天这个新能源车都快占到一半市场的时代,谁会花大价钱去买一堆“过时的设备”呢?
对于那些买了Jeep的车主来说,破产才是噩梦的真正开始。
公司没了,配件供应也就断了,市场上的零件价格开始疯涨。
一条原厂的前保险杠,以前可能两三千块钱,现在敢要价到四五万,换一套前后保险杠的钱,都够买一辆全新的国产轿车了。
这哪是修车,简直是在“割肉”。
而且,全国授权的维修点也从几百家急剧缩水到几十家,很多车主想修个车,都得开上几百公里去别的城市,其中的辛酸和无奈可想而知。
广汽菲克的倒下,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悲剧。
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清楚地告诉我们,在汽车行业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任何不思进取、不尊重市场、不尊重消费者的企业,不管它过去有多么辉煌的品牌历史,最终都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国家汽车工业的崛起,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国产品牌参与竞争,才让那些躺在功劳簿上“装睡”的合资品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当时代的浪潮涌来,那些没能及时调整航向、转身拥抱变化的企业,终究会被拍死在沙滩上,成为历史的尘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