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本田原定推的那辆纯电旗舰车GT,现在要往后拖一拖了,听说至少得等到2026年才会上市。这个消息放出来后,我第一反应是:车还没卖,锅就先甩给了竞争对手。你知道的,比亚迪现在多凶猛,尤其在价格战上,本田这地儿有点跟不上节奏。
我跟朋友小李聊起这事,他在本田一家4S店混,这段时间压力明显山大,现在比亚迪一个字‘猛’,同价位,配置还敢凶着打折,本田还得扛着研发成本抢市场,憋着呢。他说。这话听着扎心,但不得不承认,国产车如今的供给链和本地化让成本压得更低,本田全球统一的零件采购反而成了负担,像套死了的枷锁。
那天我还翻了翻去年去上海车展的照片,GT那车造型真挺不错,简洁又有点未来感,Momenta的辅助驾驶技术这次也加进来了,旁边小伙伴还说,这AI算法听着就脑洞大开。官方说这车兼顾了性能和质感,旗舰范儿足了。不过看起来,光造车和技术卖点被夸是不够的,成本控制和渠道适应才是硬杠杠。
说回来,研发和供应链这俩玩意,真不是外人想的那么简单。拿本田来说,研发流程就像是一个复杂的阶梯,每一级都要过关,然人想想,要是你在梯子底端买部件贵,那上面拼装稍微一拖延,最后交车时间就后移,消费者等得烦,厂商更是闷声掏腰包。相比之下,比亚迪本土一条龙体系,零件设计到组装都在自己地盘上,效率和成本自然护航。你说本田GT推迟,不就这原因嘛。
之前我有点大吹特吹本田的电动车技术路线,有点没捂热就熄火,今天看来,市场压力比技术难度更显实操——或者说,是本田对中国市场的适应还没到位。重新定策略,是不得已为之。心里其实嘀咕,这整整一年的拖延,收回点教训应该还来得及,否则国产品牌的逼近速度比我预期的还快。
插一句:之前我没细想过,本田会不会尝试跟比亚迪一样,走零件自己做的路线,毕竟供应链安全和成本控制很关键?考虑到本田全球的供应链布局,贸然转型对他们来说风险也大(这段先按下不表)。
看销量层面,2025年电动车销量预估会突破千万辆(这是大佬们给的数据,算我个人体感),但这也让每家车企不得不绷紧神经,价格和功能的平衡变得极难。记得销售那边说过,客户不光看续航,更在乎同价位的智能配置能不能拉满。GT自带的Momenta和DeepSeekAI大模型,是亮点,可配置好不代表价格能被市场接受,用户钱包那一关太难过。
就我理解,同级别的纯电车里,GT的定位应该是介于性能车和家用车的中坚力量。但实际推市场,这个区间被五花八门的国产车挤得死死的。打个比方,咱们买菜时发现旁边菜摊的同样白菜,价格低个20%,你还会选贵的那家吗?车也是,理性买家没那么感情用事。
说到这里,有个细节挺有趣,我问销售:这GT推后,会不会影响经销商信心?他说:肯定有影响,毕竟库存和活动都得重新调。这话里没遮掩一点无奈,毕竟汽车里经销商这一环,比车企想象的更直接感受到市场波动。有时候他们一句话能概括厂家一堆策略背后没说出口的痛点。
小跑题一下,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亲戚朋友买电动车时,最关心的不只是价格,而是车坏了能不能快修?我有个哥们,一辆国产电动车进厂小修,半个月零件没到感叹这速度连我买完洗澡的时间都能超过。反观本田这类老资格车企,虽然贵点但配件相对稳定。可电动车这个品类,谁先把售后网络打通了,谁的用户心里更踏实,这影响保有率啊。
粗算一下,一个主打性能和质感的纯电旗舰车,在国内市场的百公里成本,差不多比普通燃油车贵出30-50%(估算,核心是电池和智能系统成本)。再加上推迟上市,投入又多了一年,成本压力能有多大,没人敢细算。
拿这事儿来说,本田放弃原计划并非完全坏事,给他们更多时间调整产品和定价。但放在整个市场节奏里,本土品牌的步伐快得令人吃惊。这种情况下,重新布局更合理的销售策略,甚至结合中国用户的行为心理,比如更灵活的金融方案或者二手车支持,可能才是下一个重点。
结尾问你们,人们会在技术标签和实用性之间,做怎样的权衡?GT这种带着AI光环的车,如果真正自己买,会更看重性能还是价格砍得狠不狠呢?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场战局似乎才刚刚开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