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迟到的召回反映出责任缺失与监管疏漏,品牌自信不改安全隐患却被模糊,消费者应警惕混淆与隐患持续滋长
一直觉得车圈里的责任感这事,有点虚。尤其像这次6月份那起车子高速领航爆燃的事故,小米SU7上路不到半年,三个人都没了。消息一出来,很多人就开始帮小米说话——还不都是新车嘛,出了点事正常,谁能保证每辆车都完美无缺。我觉得这有点开玩笑了。毕竟,开车命都不是儿戏,安全事儿能再马虎点吗?但更让我惊讶的是,小米的反应——迟到的召回,跟推迟公布、捂盖子似的,甚至在安全隐患和责任面前,品牌自信还那么足。这次的召回公告,超过了11.68万辆,范围很广,但标签上的说法,总让我觉得没那么严重——只是某些极端特殊场景下辅助驾驶识别不足。难道这就等于安全隐患?我觉得不能这么简单。去年这个时候,事故还没发生,小米就吹得天花乱坠,说自主智能驾驶安稳得很。然后结果是速度控制策略得优化,OTA升级搞起来。这不就是在说:我们的车出了点问题,但没事儿,软件升级解决掉就行了吧。可你真信这个吧?我之前翻了下笔记,去年试驾很多朋友都反映,SU7在高速带领过程中对极端场景反应慢半拍。对比同价位,比如理想ONE或者小鹏P7,实际操作体验差了不少。别说硬件硬,算法跟不上硬件硬,硬件硬又不够智能,说白了,硬件硬完全靠硬碰硬,软件调校再精,也掩盖不住基础的不足。
我得说,拿OTA升级来说事儿,是个两面刃。一方面,科技在飞快发展,远程软件升级越来越成为常态,很多缺陷其实不用召回就能改善。4月份那次OTA升级就彻底解决了高速领航中遇到极端场景识别的问题——比如夜晚倒车入库时、复杂交叉口出现非标情况,AI都能撑住。但另一方面,不能把OTA升级当成万能药。它只是手段,但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每次看到厂商喜欢说升级解决问题,我就想,那是不是在掩盖硬件和算法本身的不足?如果硬件跟不上,软件再升级都没用。你说,这算不算一种借口,因为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这事就变得不一样了。
说起召回,我琢磨了好久。国家公告上明明白白,编号里的字母都在告诉你缺陷的类别、级别——比如这次,小米的编号是S2025M0149和S2025M0150I,S代表安全缺陷,I意味着特殊影响、被调查后被动召回。意思很清楚——这不是主动的产品优化,而是遇到实锤的安全隐患,才不得已被动收回。这次事故中,驾驶辅助系统在高速领航时出现识别不足,导致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车子直接爆燃,三条人命就这样没了。而且,很多行业内部和法规都规定,遇到缺陷问题,必须立即停售、召回,修补后再卖。这点,小米根本没做到。你看他们的回应还在说优化补丁,说OTA升级会提升辅助驾驶的可靠性,这和完全解决差十万八千里,我都难以相信这纯粹是技术宣传。
4月30日,小米官方还说OTA解决,但去年3月一个事故,飞来一块,车子在高速上遇到极端场景,直接爆燃。你会不会觉得这车能不能放心?我不敢。本质上这也是天灾人祸。事故中,车辆只能用两秒时间反应,根本不给司机任何操作空间。司机也说,我当时以为车识别得还挺准的,结果一瞬间就不对了。如果你问我,硬件跟不上算法,是不是硬件不足?我觉得大概率是的。因为一些从官方公布的排名来看,SU7在自动驾驶场景的表现,经常位居倒数,尤其是在复杂道路、环岛等场景,频繁出现被逼介入或接管的情况。这个反应,就是硬件算法跟不上。果不其然,很多测试都指出,SU7的感知硬件,比如激光雷达、摄像头都比较普通,甚至有人调侃说没激光雷达的都敢打包销售,硬件基础变差可是直接反映在算法上的。
在消费者角度看,召回本该意味着品牌负责。可这次,偏偏小米用OTA升级模糊了责任。骗不过别的品牌的多主动召回,也就是说,搞得像是理解你、关心你,其实是在推脱责任。甚至有人疑惑:这是危机公关,还是存心居心不良?而且,这次被动的召回,编号就告诉你,主要影响是安全——三个人命都搭上了,结果还是被调查后即被动召回。这真是一场责任的步履蹒跚。大家都知道,小米的销售量有限,还没达到大规模普及,但安全问题摆在眼前,谁敢说责任心在?
去年那场爆燃,反应更值得深思。车内的三位孩子,都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学生,像我儿子年龄段,结果就这样莫名其妙遇难。家里的人都在问:为什么车上的安全措施那么差?为什么不提前提醒?我觉得这事不会太复杂——硬件没 beef up,算法没跟上,要不然怎么解释?而且,事故一发生,很多人都说要严查——但严查之后,看到的是整改、整改、再整改,还是没关掉潜在的隐患。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在想,这样的故事放在国内很多地方都一样。品牌自信,谁也不愿承认我们还有不足。雷军曾在演讲中提到重启造芯、造车,要有勇气。说白了,这勇气,我觉得不是硬核技术的自信,而是敢在安全问题上轻描淡写。勇气背后,是不敢直面问题还是带着点我可以做得更好的无奈?我不知道,但很明显,小米在这方面,远没有做到负责那一刻的担当。
消费者还是希望车是个安全的工具。不是说你非得做得完美无缺,但起码别一边讲技术,一边把责任推得远远的。我还记得自己曾经在朋友圈里说过一句如果孩子要上大学,那就等他们学成毕业,再考虑用成熟的车吧。你说,等成熟了的车,真的会没有隐患吗?大概谁都不敢保证,但至少,责任得first。毕竟,谁都不想在高速上看见自己亲人的生命变成一串尾气。
这三个月里,小米汽车的责任心让我觉得疑惑不已。别的品牌,哪怕销量大规模,今年也主动召回了几万辆。特斯拉也北极星地大规模召回了几次。但小米,这次的迟到还是那个被动——调查之后,才反应。其实不怪他们只是软件改造,因为硬件基础没打好,软件再好也弥补不了。更别提,牵扯到安全,哪能只靠升级了事?每次看到那些OTA升级万能论我都感到,一方面科技确实厉害,另一方面,这种拿软件说事的理由,也太自我安慰了吧。
对,我还想问:你会不会瞥见,像SU7这样的车,硬件差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不是硬件太便宜?或者说,验收太松?我猜测,也许拿激光雷达的钱都投在了广告——真没细想过,但似乎这也是一种可能。
责任感不是一句口号。人家说:出了点事,赶紧召回、修修。我开始觉得,这算不算一种责无旁贷的勇气?还是知错能改,莫大焉?还是,责任这个事,能不能别总是迟到的?
不知道你怎么看,这个行业里,真正的责任该怎么践行?还是说,只有血的教训才能让责任变得真切?我觉得,把戏做大点,别让事故变成无声的血泪。问题还在,小米安全隐患这个坑,可能比想像中更深一些。你还记得那几个女学生的事没?每次想起,心都揪着。
---
你觉得,未来还有没有可能让汽车变得真的可靠一点?还是说,安全的底线太难把控?我挺希望,能听到你们的想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