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奔驰、宝马、巴斯夫,这些汽车江湖里的顶流,和中国的电池一哥宁德时代,在慕尼黑车展上坐到了一起。
他们聊的,不是怎么把对方干趴下,而是怎么一块儿“捡垃圾”。你没听错,就是捡垃圾。
这可不是什么客套场面,这是一场真刀真枪的生死局。电动化喊了这么多年,大家突然发现一个要命的问题:电池报废了咋办?挖矿的坑不够了又咋办?
这帮平时斗得你死我活的大佬,这回开的是个“电池循环经济”的局。说白了,就是把“挖矿-造电池-扔掉”这条老路给彻底堵死。换成“少用、再用、变废为宝”的新玩法。
这已经不是环保口号那么简单了,而是白纸黑字的生意经。谁能把这个圈玩明白,谁就能在下一轮牌局里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
连全球电池联盟都来撑场子,最后的共识也很实在:这事儿单挑不行,必须组队。一起定规矩、找路子,把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给办了。最关键的是,他们都认了,搞电池回收,不是赔钱赚吆喝,而是能给自家挖出一座新金矿。
欧洲的好牌打烂了
论坛上的话听着是挺美,可一扭头看欧洲的现实,骨感得有点扎心。
欧洲搞电动化的决心,天那么大。可手里的牌,实在没几张能打的。去年,欧盟的电动车销量居然还掉了,这轮子,明显是滚不动了。为啥?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
第一座山,家里没米。欧洲造电池的核心材料,98%的锂、80%的天然石墨,全靠进口。更别提钴和镍了,本土储量连手指头缝都塞不满。这等于把脖子主动伸给了别人。
去年锂价一疯涨,宝马光买电池就多花了好几个亿,利润跟瀑布似的往下掉。本想靠电动车开疆拓土,结果先被上游掐住了喉咙。
第二座山,自家产业链是豆腐渣。从挖矿到造电池,欧洲几乎每个环节都是软肋。严重依赖亚洲,尤其是中国。
之前有欧洲考察团来中国转了一圈,回去后个个摇头叹气:中国的电动车产业链熟得都快烂了,欧洲自己再费劲建一套,纯属吃饱了撑的。这话一点不夸张,去年全球电池产能,中国占了65%,欧洲才12%。
就连大众寄予厚望的电池公司PowerCo,去年产能也才爬到规划的三成,根本喂不饱嗷嗷待哺的本土车企。
最狠的法规最秃的头
第三座山,政策的鞭子抽得太狠,可自己的腿脚却不利索。欧盟那个《新电池法》,号称全球最严,简直是魔鬼难度。
今年七月起,电池就得亮出“碳足迹”,到了2027年,不仅碳足迹要达标,还得搞个“电池护照”,把电池从摇篮到坟墓查个底朝天。回收比例更是定得死死的,钴、铜、铅、镍要回收90%,锂要50%,后面还得加码。
理想很丰满,现实是欧洲连个像样的电池回收产业都没有。预计从今年到2040年,全球报废的电动车电池量,要暴增80倍以上。
就欧洲那点回收能力,拿什么来接招?本想用法规倒逼产业升级,结果成了给自家车企上的紧箍咒。到时候完不成任务,几亿欧元的罚款可不是开玩笑的。
敌人的充电宝真香
这种拧巴,在慕尼黑车展上,简直就是一出冰与火之歌。一边是大众、宝马、奔驰这些老炮儿,终于睡醒了,开始玩真的。纷纷拿出“走量”的电动车型,什么不到2.5万欧的小电车,什么新一代纯电SUV。他们急着证明自己没掉队。
用麦肯锡合伙人的话说,今年车展的关键,不再是那些虚头巴脑的概念车,而是“能上路卖钱的真家伙”。
另一边,是中国企业的集体亮剑。今年来参展的中国企业数量,比去年暴涨四成,几乎每六家展商里就有一个来自中国。他们带来的不只是车,是“整车+电池+电控”的全家桶。
比亚迪、上汽这些企业,不仅秀新车,还当场宣布欧洲新战略,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一面是欧洲人的转型焦虑,另一面是中国人的技术自信。那还说啥?合作吧。那场“捡垃圾”论坛,其实就是一次心照不宣的结盟。
宁德时代的角色,太关键了。这家公司连续八年,稳坐全球动力电池老大的位子。去年市场份额快到40%,比第二名高出整整一倍。
更要命的是它的回收技术,镍钴锰回收率高达99.6%,锂也能做到93.8%。它的子公司邦普循环,去年一年就“吃”了近13万吨废旧电池,在国内是绝对的霸主。
现在,宁德时代把这套绝活带到了欧洲。它在匈牙利建的工厂,今年就能给宝马、奔驰的欧洲工厂,解决近一半的电池需求。但它卖的,远不止电池。而是一整套“包你过”的服务。
欧洲车企不是怕《新电池法》吗?宁德时代从生产到回收一条龙,帮你把碳足迹降下来,把回收指标搞上去。它已经跟德国回收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就地解决欧洲的报废电池。奔驰宝马们再也不用为“电池护照”发愁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出海,而是把规则和标准一起打包送出门。
再看奔驰和宝马,日子确实难过。今年上半年,奔驰营收降了,净利润更是腰斩。宝马也差不多。靠自己从零搞产业链,没个十年八年别想见着影儿,风险还巨大。现在有宁德时代送上门的成熟方案,既能解《新电池法》的燃眉之急,又能省下大把真金白银,这笔账,谁都会算。
就连上游的巴斯夫,也光速入局。它跟中国企业深度绑定,甚至在德国建了专门用再生料的工厂。这么一来,既锁定了原料,又降低了碳足迹,轻松应对欧盟的政策。自己也从一个卖材料的,升级成了一体化方案商。
结语
所以,慕尼黑的那场对话,本质上是这群巨头,在欧洲电动化的死胡同里,共同找到了一个出口——电池循环经济。
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中欧合作,就是标准答案。中国企业带着技术和产能来救场,欧洲则用市场和政策,给中国企业打开了新的天花板。
德国汽车专家杜登霍夫说得更直白,欧洲转型“需要中国”,欧盟想用关税挡住中国电动车,是个“愚蠢的决定”。
全球能源循环的齿轮已经咬合,这不再是简单的供应链合作,而是一场涉及商业模式、技术标准,乃至全球格局的系统性变革。未来的竞争,早已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整个生态圈的对决。
谁能把电池的循环经济玩得最溜,谁能和伙伴实现真正的双赢,谁就能在这场残酷的转型中,笑到最后。这,或许就是那些大佬们在慕尼黑,真正看懂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