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朋友圈里晒出的不是大海,不是草原,甚至不是那一口被抢空的螃蟹,而是——高速充电桩前一长溜新能源车的小尾巴,像极了幼儿园门口赶着放学的家长长龙,密密麻麻,横在服务区的窄道上,气场十足,容颜憔悴。
讲真,你有没有想过,新能源车主的假期,可能是这样开的?充电桩前,满脸倦意,手机狂刷,偶尔来波群聊,啃着泡面聊着天,嘴上说着“路在脚下”,结果,脚下其实压着刹车。不是走,是“驻场”,不是急,是“扎营”。服务区,一夜之间变成临时车友大会现场,锅碗瓢盆齐上阵——老铁们,这是出门旅游,还是进了野外露营营地?
你以为,只要早起,提前规划,一个假期还能折腾出诗和远方?现实啪啪打脸。在新能源车续航、充电桩数量不成正比的当下,高速“抢电”,堪比“春节抢火车票”,有钱的没用,前面的人还得充满一轮,眼巴巴盯着,堵车能龟速前进,抢电是真正的“静止的煎熬”。分钟和小时都显得太奢侈,等的,是那一整个充电周期轮番上阵。就像在排队买奶茶,前面有人点了“五杯加料”,你只能干瞪眼。
说起来,谁能想到这场“里程保卫战”的主角,竟然是平日里被吹得天花乱坠的新能源车?小张是这场大戏的亲历者,也是无数车主中的浮萍之一。原本想着假期自驾南下,一路顺风开到海边,结果,第一个服务区就让他彻底清醒——充电桩前,二十辆纯电车大阵仗,队伍拐弯抹角,差点堵住了进出口。
你问小张,怎么个排队法?他摇头苦笑,“不是排队,是扎营。”前面八辆车在等,平均一辆充满就得一个多小时,还不算功率低、车主拖拉什么的。一算,要等个八小时以上。这要是搁在以前,能完成两个城际往返了。现在呢?队伍毫无波澜,笑点也没了,只剩下“电量格”一格一格掉,手机都不敢多玩,怕耗光电,错过叫号,简直比等高考成绩还焦虑。
夜幕降临,服务区灯火通明,充电桩跟过年门口大红灯笼一样热闹。有人拉开折叠椅,开始泡面盛宴,有人刷剧到凌晨,整个朋友圈都羡慕他假期自由,谁知道他是在充电桩旁苦等。后排车座成儿童床,带娃的家长自顾自安排睡觉计划。场景荒诞,又很写实。你说这是假期,倒不如说是“勇者斗恶龙”,只不过龙变成了不断闪烁的电量提示。
熬到后半夜,小张实在扛不住了,迷糊一觉醒来,清晨的服务区一片寂静。抬眼,队伍还稳稳地在原地打转。五个小时过去,前面依旧有五辆车,谁说时间是公平的?在充电桩面前,时间好像都降价促销了,随便消耗。
不止小张,就连跟他擦肩而过的车主,也是满脸疲惫,嘴里自嘲:“我昨天下午来的,现在还没出本省。”听着是不是有种“人在囧途”的感觉?群里消息轰炸,谁都在比拼“哪个服务区短点”,结论是“方圆百里没一个好使的”。群友们的安慰,像极了打工人互相加油——但打气归打气,现实依旧让人头大。
充电桩边的兄弟姐妹们,从东南到西北,大多经历了同样的尴尬:补能焦虑远大于曾经的里程焦虑。新能源,确实环保,出行成本也低——可是基础配套没跟上,绿色之路走得步履蹒跚。原以为假期能挥斥方遒,结果全耗在服务区的泡面和汽车尾气里。你说新能源哪有错?其实错不在新能源,错在人们对“出行便利”的期盼被现实折磨成了“电动的憋屈”。
说白了,新能源车主里,热情奔赴的和冷静观望的,其实都在一条路线上。愿意做“小白鼠”的,愿意冒险尝试新事物;但等到全员抢桩,千里之行变成守桩之旅,谁都要面对现实。服务区充电桩增设的落后,和车主们激增的数量,完美匹配了“供不应求”的经济学教科书,是真正的内卷啊。每辆新能源车背后,都是一张焦虑的脸,和一份吃泡面的无奈。
网友纷纷留言,问以后怎么办?“开新能源还能不能自驾游了?”这事没办法一口回绝,在高速充电桩总数和新能源保有量完全不对等之前,假期高速长途,顶多是“拼人品”,能遇上电桩不排队,就像中彩票。这些年新能源发展迅猛,补能设施却追不上脚步,眼看着“绿色出行”牌坊被堵成原地转圈,政策推动归政策推动,生活归生活,两头都要抚慰。
再说细点,新能源车主能做什么?有的人选择假期提前错峰,有的人干脆只在市内跑跑。高速自驾要么多看地图、查电桩供给,要么直接备一个移动充电宝(当然,现在还没那么普及)。有人更绝,直接返程放弃旅游计划,“我就是体验一下堵桩的气氛”。调侃归调侃,把新能源车当“短途”用,未尝不是一个临时过渡下的选择。
有趣的是,新老车主的心理落差还真大。老司机早就习惯这套玩法,年轻小白觉得是“假期噩梦”。但不管怎么调整心态,等电的焦虑根本没法排除。有人说,将来充电桩将大规模普及,问题就能解决。这话听听可以,实际操作怕是还得熬过几个黄金周,才能初见成效。
那,“抢电大战”的谜底,究竟在哪儿?其实不复杂——市场上新能源车增长太快,配套设施发展未能及时跟上,管理也没同步升级,更别提节日期间的特殊流量。再者说,新能源车无论品牌、型号,都有自己的“充电时间曲线”,有快有慢,一旦排队,就断崖式时间延长。根本上,就是供需失衡惹的锅。这种现象,不独今年国庆,从去年、前年已露端倪,谁都知道问题,但谁都不敢拍胸脯能马上解决,毕竟“说容易做难”。
有人提出建议:能不能模式创新,多建快充站?要不要政府层面发力,把高速公路的充电桩做专项提升?甚至有车主群提议:“我们自发成立新能源互助联盟,实时发布各地支援信息。”想法挺好,但落地很难。政策推动要时间,企业投资有周期,车主自发抱团,效果有限。倒是有一点值得肯定——每次黄金周大堵,舆情都要帮着呼吁,建设步伐或许能快点吧。
归根结底,新能源车主的“囧途”,折射出中国绿色交通变革中的阵痛,真正的考验是如何从政策到执行、从配套到服务都能过关。车主的无奈,也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谁让我们赶上了时代浪潮?谁让“补能焦虑”成了不归路?等到哪一天,高速服务区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假期自驾才算圆满收官。
假如你也是在服务区苦等的小张,也别沮丧太久。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正像膨胀的泡面一样迅猛,配套的“调料包”或许还需要点时间。等下一个假期,看看是不是已经能轻松地充上电,踩着朝阳奔向远方吧。
你怎么看这次高速“抢电”囧象?假期出行,你是充电派还是加油派?欢迎留言,让我们一起探路新能源未来!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