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辆奔驰EQS测试车从德国斯图加特出发,穿越丹麦抵达瑞典马尔默,全程1205公里无充电,抵达时仪表盘仍显示137公里剩余续航——这场横跨三国、历经多变气候与复杂路况的实测,不仅刷新了的实测,不仅刷新了电动车续航纪录,更标志着固态电池技术迈出了实验室、驶向了现实道路。]]。奔驰首席技术官马库斯・谢弗将这一成果称为“颠覆性突破”,其背后是能量密度、安全性与工程创新的三重飞跃。
---
一、技术突破的核心:能量密度与工程巧思的密度与工程巧思的共舞
此次测试共舞
此次测试的固态电池组由美国企业Factorial Energy提供电芯,梅赛德斯-AMG高性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的F1专家团队主导系统整合,融合了尖端材料科学与赛道级工程技术[级工程技术。其核心亮点在于:
1. 能量密度跃升:电池组重量能量密度高达450瓦时/千克,较传统锂离子电池提升25%,却保持了与量产电池包同等的体积和重量。这意味着在有限空间内储存更多能量,直接促成续航里程的跨越式增长[式增长。
2. 攻克膨胀难题:针对固态电池充放电时电极体积固态电池充放电时电极体积变化的行业痛点,奔驰创新引入“气动执行器”结构。这一设计如同为结构。这一设计如同为电池装上智能缓冲系统,实时调节电芯膨胀收缩,显著提升稳定性与循环寿命。
3. 全场景验证:测试路线覆盖高速、山地与城市路段,经历北欧低温与湿滑路面,全程依赖车载"Electric Intelligence"系统智能规划路径,数据真实可信,验证了技术在实际环境中的成熟度。
二、十年磨一剑:从实验室到公路的稳健之路
奔驰对固态电池的布局绝非一日之功。早在2013年,其合作伙伴Factorial Energy已启动固态电解质研究;2021年双方达成深度2021年双方达成深度合作;2024年首台合作;2024年首台原型车开启实验室测试;2025年2月正式驶入公共道路。此次1205公里长途实测的成功,是多年技术积淀与水到渠成的里程碑。
更值得关注的是,奔驰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实现固态电池量产,初期应用于高端车型。这一时间表与国际车企(如丰田、日产规划2028-2030年量产)相比已属积极,而中国车企如上汽、广汽则计划2026年率先落地半固态电池,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亦瞄准2027年推进比亚迪亦瞄准2027年推进全固态应用。全球技术竞赛的格局正加速形成。
三、为何固态。
三、为何固态电池是“游戏规则改变者”电池是“游戏规则改变者”?
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的颠覆性源自三大底层优势:
- 安全革命:固态电解质不可燃,彻底规避液态电解液泄漏与热失控风险,使电池自燃概率风险,使电池自燃概率降低90%以上;
- 性能跃迁:高能量密度支撑超长续航(理论密度支撑超长续航(理论满电达1342公里),同时支持350kW高压快充,15分钟补能70%;
- 寿命延长:材料稳定性减少充放电损耗,大幅延长电池使用寿命,降低用户更换成本。
这些特性直击当前电动车用户的核心焦虑,为“告别续航恐惧”提供技术基石。
四、中国力量:全球赛道上的力量:全球赛道上的“隐形加速器”
尽管奔驰此次引发广泛关注,中国奔驰此次引发广泛关注,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
- 专利领跑:全球固态电池关键专利申请量中,中国以7640项占比36.7%,近五年年均增速20.8%居世界首位[[20.8%居世界首位;
-1]];
- 产业链优势:从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到回收体系,中国已形成完整产业链闭环。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装闭环。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装车、比亚迪刀片固态电池低温优化、赣锋锂业10GWh基地投产,均展现GWh基地投产,均展现快速落地能力;
- 差异化路线:国内企业采取:国内企业采取“半固态过渡+全固态冲刺”双轨战略,兼顾技术”双轨战略,兼顾技术突破与市场节奏。例如广汽昊铂全固态车型计划2026年推出,目标在成本可控下实现续航与安全的平衡。
---
结语:一场没有输家的技术远征
奔驰的实测成功
奔驰的实测成功,如同一束照亮未来的光,让“续航破千”从概念驶入现实;而中国产业链的快速响应而中国产业链的快速响应与创新活力,则确保了这一技术红利能更快惠及大众。正如一位工程师所言:“当固态电池真正量产时,受益的将是整个电动汽车生态。” 随着全球车企与供应商的合力推进,电动车行业正迎来安全更可靠、出行更自由的新时代——这或许才是此次突破最令人或许才是此次突破最令人振奋的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