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增程技术,简直就是新能源领域的一场“罗生门”。
当年,它凭借着“油电双修”的本事,硬生生从纯电车的里程焦虑阴影下杀出一条血路,让理想、问界这样的品牌,销量一路飙升,直冲云霄。
想一想,理想汽车除了那款MEGA,几乎全线都是增程车型;问界更是厉害,年销量高达38.6万辆,其中九成以上都是增程车,这成绩,让多少纯电品牌望尘莫及,只能黯然神伤。
然而,就在今年,舆论的风向突然变了。
尽管增程车加油的便利性毋庸置疑,但不少车主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倾向于纯电模式行驶,甚至有人直呼:“我不想再烧油了!”
这是为何?
笔者认为,原因很简单:电机那零延迟的响应,随叫随到的动力,以及丝滑无比的行驶质感,都是纯电模式的致命吸引力。
再加上发动机不工作时,车内那份宁静,那份平稳,舒适性那是直线飙升。
久而久之,发动机就这么悄悄地沦为了车主眼中的“备胎”,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启用它?
“可油可电”的背后,是妥协的代价。
为了安放油箱,增程车型往往不得不压缩电池的空间。
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现实:同款车型,增程版的电池容量普遍小于纯电版,纯电续航自然也就落在了下风。
拿零跑C11来说,增程版电池容量只有28.4度或38.7度,纯电续航分别是200公里和280公里。
而它的纯电版,电池容量高达74.9度或81.9度,官方续航更是能达到惊人的630公里!
问界M系列的情况也类似,纯电车型标配83度电池,续航602公里,而增程版仅搭载42度电池,纯电续航仅为255公里。
电池容量的先天不足,意味着增程车在相同行驶里程下,充电频率远高于纯电车。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加油方便,何必执着于充电?”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习惯了低廉电价的增程车主,面对不断上涨的油价,心里难免会打鼓。
即使明知车辆可以加油,但潜意识里,他们还是会不自觉地驶向充电桩。
笔者接触过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增程车主,将自己的爱车视为纯电车使用,近半数车主习惯随用随充,绝大多数人每周充电次数都在两次以上。
这真是个莫大的讽刺!
原本为缓解里程焦虑而生的增程车,如今却反过来制造了新的焦虑。
社交媒体上,这样的吐槽屡见不鲜:“本以为买增程是为了远行方便,结果三天两头就得往充电站跑。”
甚至还有车主发问:“油箱里的油长期不用,会不会过期?”
“俺也一样”的共鸣声此起彼伏。
节假日高速服务区里,纯电车主和增程车主为了争夺一个充电桩而剑拔弩张的场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纯电车主认为,增程车本就可以加油续航,没必要来抢它们的充电位;而增程车主则因为用电成本更低,又受限于有限的纯电续航,不得不频繁奔波于充电桩之间。
“ambition leads to love, and ambition leads to hatred.” 当初对“可油可电”便利性的追求,如今却演变成了充电桩前的“三国杀”。
让我们来算一笔经济账:以理想L6为例,百公里耗电21.1度。
取上海某超充站为例,电价每度0.7元至1.8元不等,折算下来,百公里电费最低仅需15元,最高也不过38元。
反观亏电状态下,该车百公里油耗6.9升,按照95号汽油单价7.73元/升计算,每百公里油费高达53元!
可见,即便是按照最高电价计算,充电依然比加油来得划算。
如果再赶上谷时充电,那电费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有人或许会调侃增程车主“买得起几十万的车,却计较几毛钱的电费”,但笔者想说,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能省则省,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也无可厚非。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增程车“可油可电”在特定场景下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在长途出行或偏远地区。
然而,现实数据却揭示了另一个真相:城市用户每周通勤里程中位数仅为280公里,超过90%的车主周里程不足300公里。
许多人购车时憧憬的是“诗和远方”,实际生活中,却多是“公司与家两点一线”的日常。
偶尔的中短途出行,现在的纯电车,早已能轻松胜任。
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的飞速铺开,“充电五分钟,续航200公里”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充电桩总量已达1610万个,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3700万辆,车桩比约为2.3:1。
城市乃至乡镇的超级充电桩日益普及,部分车型甚至能实现“1秒1公里”的惊人补能效率。
相比之下,增程车那曾经引以为傲的“双能”优势,在绝大多数日常场景中,已渐显鸡肋。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
今年7月,增程车型销量同比与环比均下降超过10%,而纯电车型销量却同比增长了24.5%。
新势力品牌中,纯电与增程的销量结构,已从去年的43:57,悄然转变为今年的64:36。
这些变化,无不表明增程技术正逐渐失去往日的光环。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增程将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是否定的。
今年以来,智己、昊铂、小鹏等原本主打纯电的品牌,纷纷推出了增程车型,试图通过“大电池长续航”的方案,来解决纯电里程短的痛点。
大众ID. error纯电续航可达350公里,昊铂HL为350公里,小鹏更是宣称其车型可达430公里。
智己LS6更是搭载了66度电池,纯电续航高达450公里,将增程车带入了“纯电400公里+”的新纪元。
以增程起家的理想汽车,似乎也察觉到了市场的天花板,开始推出纯电车型I8,力求“两条腿走路”。
零跑则更为激进,其近期发布的两款新车已经完全放弃了增程,只提供纯电版本。
甚至其CEO都公开表示,增程技术终将被淘汰。
这场景,恰似一场“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却想出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我们总是面临着这样的两难。
在当前阶段,增程模式依然是新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依然能满足那些高频长途、时间紧迫的用户需求。
但随着纯电续航的不断提升和充电网络的日益完善,其曾经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步收窄。
未来的技术路线竞争,终将由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的最终选择共同塑造。
这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谁能坚持到最后,谁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