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电池技术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标题十分引人注目:“这款‘逆天’电池充满电仅需18秒!已量产!”许多电动汽车车主看到后都眼前一亮,难道困扰大家已久的充电慢、排队长的续航焦虑问题,终于要被彻底终结了吗?
喝杯水的功夫就能让爱车满血复活,这听起来确实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
然而,当我们拨开营销的迷雾,深入探究这项技术的细节时,会发现事实远比标题所呈现的要复杂,这颗看似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其实和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用车生活关系并不大。
这则消息的主角,是英国一家名为RML的工程公司,他们宣布推出了一款名为VarEVolt的电池。
其最核心的卖点,就是高达200C的充电倍率。
可能很多人对“C”这个单位不太熟悉,我们用大白话来解释一下。
C代表的是电池的充放电倍率,1C就意味着理论上需要1个小时才能将电池充满。
目前市面上公认的快充标杆,比如保时捷Taycan,其充电倍率也就在4到5C的水平。
而200C,意味着理论上只需要1/200小时,也就是18秒,就能完成一次完整的充电过程。
这个速度对比,就像是别人还在用滴管加水,而它直接用上了高压消防水枪,速度上的确是颠覆性的。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此迅猛的充电速度,背后必然有着不为人知的代价。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评价一块动力电池好坏的两个核心维度: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这两个词听起来很专业,但我们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喻来理解。
能量密度,就好比是一个水桶的容积,它决定了这个水桶能装多少水,对应到电池上,就是决定了这块电池能储存多少电量,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能量密度越高,车子跑得就越远。
而功率密度,则可以看作是连接这个水桶的水管的粗细,水管越粗,灌水和放水的速度就越快,对应到电池上,就是决定了车辆的瞬间加速性能有多强,以及充电速度有多快。
理想中的完美电池,应该是水桶又大、水管又粗,也就是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双高。
但现实是,在目前的材料科学水平下,这两者往往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
RML公司的这款VarEVolt电池,就是典型的“极端偏科生”。
它的功率密度,也就是“水管”,做到了极致的粗,所以才能实现18秒充满电的惊人速度。
但它的能量密度,也就是“水桶的容积”,却出奇地小,官方数据显示仅为50Wh/kg。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目前我们国内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普遍在160Wh/kg以上,性能更好的三元锂电池则能达到200Wh/kg甚至更高。
简单换算一下,同样重量下,这款英国电池能储存的电量,还不到我们国产主流电池的三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如果把它装在家用电动车上,续航里程将会短得可怜。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这款电池的设计初衷,根本就不是为了解决普通家用车的长途续航问题。
它的实际应用场景,也印证了这一点。
首个搭载这款电池的车型,是美国那台售价高达数百万美元的混合动力超级跑车——Czinger C21。
请注意两个关键词:混合动力和超级跑车。
在这台性能猛兽上,这块电池的容量小到只有2千瓦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度电。
2度电对于一台纯电动车来说,可能只够在市区里开上十几公里,连一次完整的通勤都难以支撑。
那么,它在超跑上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
它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性能放大器”或者说“瞬间能量补充包”。
在赛道这种追求极致性能的场景下,当驾驶员需要超车或者冲刺时,这块电池可以在毫秒之间释放出巨大的电流,为车辆提供额外的、爆炸性的动力输出,带来无与伦比的推背感。
而在完成这次爆发后,它又可以利用车辆刹车时产生的能量,或者依靠汽油发动机的富余功率,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将这2度电补满,为下一次的性能爆发做好准备。
所以,宣传中提到的“提升八倍动力输出”,指的就是这种瞬间的辅助爆发力。
它对于追求零点几秒圈速提升的赛车运动来说意义非凡,但对于我们日常在限速30的小区里行驶,或者在城市环路上通勤的普通人来说,这种极致的爆发力几乎毫无用武之地。
把视线拉回到我们国内,情况则完全不同。
虽然我们没有去刻意追求“18秒充满”这样极致但应用狭窄的技术噱头,但我们在解决大众充电焦虑问题上,走得是一条更扎实、更全面的道路。
就拿充电功率来说,RML的电池虽然充电快,但因为总容量小,实际充电功率大约在400千瓦左右。
这个数据在今天的中国市场来看,已经不算遥不可及。
比如广汽埃安推出的A480超充桩,峰值功率就能达到480千瓦,实测中已经可以做到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200公里。
比亚迪更是已经开始布局兆瓦级的充电技术。
更重要的是,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电池企业,追求的是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成本和使用寿命等多方面性能的均衡发展,致力于打造普通消费者真正用得上、用得起的好产品。
比如宁德时代发布的“神行超充电池”,它作为全球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在保证了超过700公里续航(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了“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的实用快充体验。
这才是真正切中用户痛点的技术进步,它没有牺牲续航去换取一个看似惊人的充电时间,而是将充电体验从“漫长的等待”优化到了“喝杯咖啡”的时间。
因此,RML的18秒电池,是一次精彩的实验室技术展示,它向世界证明了电池功率密度的潜力可以达到怎样的高度,值得我们为科技的探索精神鼓掌。
但它终究是为极少数顶级玩家服务的“奢侈玩具”。
而我们中国的电池技术和充电设施发展,则是在为亿万普通人的绿色出行铺路,是真正着眼于未来的普惠科技。
看清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各种“黑科技”新闻,不被营销话术带偏节奏,也为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脚踏实地、全面领先的战略感到由衷的自豪。
解决充电焦虑,靠的不是一个极端参数的“偏科生”,而是整个产业链协同进步所带来的综合体验提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