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吗?家轿市场被比亚迪秦PLUS DM-i和各种新能源车搅得天翻地覆。正当大家都以为传统燃油车要退出舞台时,日产轩逸却带着3.9L/100km的e-POWER油耗数据杀了回来。这个反差确实让人惊讶,就像突然发现身边默默无闻的邻居原来身怀绝技。
去年轩逸月销量还能稳定在3.3万台左右,虽然面临新能源车的猛烈冲击,但日产显然有备而来。根据工信部2025年最新公布的信息,代号B18的全新一代轩逸将在2026年第一季度正式上市。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油耗数据竟然和秦PLUS的3.8L相差无几。这听起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这其实是日产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布局。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消费者最关心什么?无非两件事:一是用车成本要低,二是省心省事。纯电动车虽然看起来很美,但充电问题确实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有位网友说得很实在:“小区里根本没有充电桩,买电动车就像买个摆设。”还有位老司机分享经验:“公司停车场不让装充电桩,最后还是混动最靠谱。”说到底,谁能把日常通勤成本控制在每公里5毛以内,谁就能赢得消费者的心。
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东风日产这次可谓是有备而来。他们采取的是双线并进的策略:燃油版继续使用经过市场考验的HR16第三代1.6L发动机,最大功率99kW,WLTC油耗控制在5.18L/100km,而且直接满足国6b+RDE排放标准。混动版本则采用e-POWER技术,搭载1.2L增程器和EM47电机,综合油耗低至3.9L/100km。
更值得期待的是,B18e插电混动版将在明年第二季度跟进。根据申报信息,其纯电续航达到101公里,电机功率120kW,综合油耗4.08L/100km,还配备了3.3kW对外放电功能。一位在汽车维修行业工作了20年的老师傅这样评价:“汽车这东西,结构越简单越不容易出问题。轩逸采用的串联增程技术,相比其他混动系统的行星齿轮结构,确实更让人放心。”
不过说实话,这次改款最打动人的可能还不是动力系统,而是智能座舱的全面升级。全新的双12.3英寸联屏,搭载了性能更强的8155P车规芯片,运算能力比现款提升了3.6倍。车机系统升级到日产Connect 3.0,支持车载微信、红绿灯倒计时、无感停车等功能,OTA升级可以覆盖25个ECU控制单元。一位经营网约车车队的负责人试驾后表示:“新的导航系统提供车道级指引,再也不用担心在高架上错过出口了。”
当然,价格始终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预计新款轩逸的售价区间在11.98万到14.98万之间。这个价位要是和秦PLUS DM-i 120km旗舰版的终端优惠比起来,哪个更划算还真不好说。关键还要看金融政策和置换补贴能不能落到实处。懂行的人都知道,最终比较的其实是“月供+油电费+保养费”这个总账。
现在市场上确实有不少质疑的声音。有人说合资品牌就爱搞“发布会营销”,车要等到2026年才上市,让人等得心焦。也有人指出,e-POWER不能外接充电,算哪门子的新能源?还有消费者直言:“花12万块钱,我想要120kW电机、绿牌、对外放电和免购置税,合资品牌能给吗?”这些疑虑,确实反映了不少消费者的真实想法。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厂家的良苦用心。从时间线上看,燃油版先上市是为了稳住基本盘,确保“有订单就能交车”。据了解,广州花都第二工厂改造完成后,年产能将达到26万辆。e-POWER版本主要面向那些不想为充电烦恼的消费者,打造的是“加油的电车”这个概念。而插电混动版则是为了满足绿牌需求,直接对标秦PLUS DM-i的竞争策略。
政策方面,厂家提供了6000元的置换补贴,在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地还能叠加3000元消费券,相当于直接优惠9000元。插电混动版还可以免征10%的购置税,12万的车就能省下1万多,这样一算,实际落地价的差距就被大幅缩小了。根据官方排产计划,第一季度就将投放4.2万台新车,其中e-POWER版本占35%,这个投放力度确实不小。
现实情况确实很有挑战性。新能源车的价格战已经打到白热化程度,秦PLUS DM-i经常推出“限时优惠”,零跑、银河L6等车型的价格甚至下探到9万元区间。轩逸要想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光靠3.9L的油耗数据还不够,还要面对部分用户“充电零成本”的福利,以及竞争对手“置换补贴立即到位”的速度优势。性价比这个天平,有时候不光是看参数,更要看实际支付价格和月供压力。
说到配置,我们还是要重点关注基础性能。安全方面,全系标配8个安全气囊和倒车影像,高配车型还搭载了ProPILOT 2.0辅助驾驶系统,支持0-120km/h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拥堵辅助等功能,与丰田TSS 3.0、大众IQ.Drive等系统相比也毫不逊色。对家庭用户来说,完善的主动安全配置往往比单纯的动力性能更重要。
笔者认为,轩逸这次的升级换代展现出了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中的务实态度。他们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推出了切合实际的产品方案。在保证可靠性和实用性的同时,逐步向新能源方向过渡,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或许更有利于长期发展。
随着2026年的临近,我们期待看到全新一代轩逸在市场上的实际表现。作为家轿市场的常青树,它的每一次进化都在反映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变革。无论最终市场表现如何,轩逸的这种务实求变的做法,都值得其他合资品牌借鉴。
笔者观察发现,当前消费者在选车时越来越理性,不再单纯追求表面的技术参数,而是更注重实际使用体验和总体拥有成本。这也促使车企必须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打造真正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
作品声明:本文基于2025年最新市场信息及公开数据撰写,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或购车建议。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与实际市场表现可能存在差异。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