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比亚迪这回算是玩了个“出其不意”。车展,照理说是各家车企亮家底、秀肌肉的主战场,谁家的新车、黑科技更吸睛,谁就赢麻了。可比亚迪偏不,它把C位让给了一群后生可畏的设计师,搞了个全球汽车设计大赛,又是颁奖又是捧场,掌门人王传福亲自站台,高管们也纷纷下场点评,这路数,实在有点“反套路”。
这“反套路”的背后,其实是门道。
先说说这比赛本身。比亚迪这回瞄准的是“未来出行”,参赛的年轻设计师们脑洞大开,火星蜜月专属座驾、水陆两栖跑车,甚至还有能摆脱地心引力的飞行概念车,听着就科幻感爆棚。这些设计,兴许短期内没法落地,但它们代表着一种可能,一种对未来出行方式的畅想。
比亚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说白了,就是想补齐“设计”这块短板。王传福亲自盖章,技术是硬实力,设计是软实力,两手都要抓。这话听着像教科书上的,可细琢磨,还真有点意思。
早些年,比亚迪靠着在技术上的死磕,硬是闯出了一片天。电池技术、新能源技术,那叫一个硬核。可要说设计,可能就稍逊一筹了。你想啊,早年间的比亚迪,是不是总被人诟病“借鉴”痕迹太重、“原创力不足”?这事儿也怪不得人家,毕竟起步晚,总得有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但如今,情况变了。比亚迪已然成了新能源汽车界的扛把子,技术上站稳了脚跟,自然要惦记着更上一层楼,那就是提升品牌格调。而设计,恰恰是提升品牌格调的绝佳利器。
因此,比亚迪不惜重金操办设计大赛,说白了就是想从根儿上解决问题,自己培养设计人才,打造出独树一帜的设计语言。这就好比盖楼,地基打得瓷实了,才能盖出更高更美的摩天大楼。
不过,话说回来,指望一个设计大赛就药到病除,是不是有点想当然了?
一方面,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个细水长流的活儿。不是说办个比赛,就能立马变出成批的顶尖设计师。这需要持续的投入,需要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操练机会和成长沃土。
另一方面,再好的设计,也得有适宜生长的环境。要是企业内部的条条框框太多,对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再惊艳的创意,也可能胎死腹中。
说白了,比亚迪想要真正实现“技术+设计”双剑合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咱们也不能抹杀比亚迪的诚意。起码,他们已经开始正视设计,开始赏识年轻设计师的才华。这对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毕竟,中国汽车品牌想要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光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独具一格的设计,要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而这些,都仰仗于一代又一代设计师们的妙笔生花。
正如清华美院院长马赛所言,这大赛是工业美学与科技人文交织的舞台。比亚迪和清华美院的联手,也算是产学研协同的一次试水,希望能为中国汽车设计界培育出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比亚迪在上海车展的这番操作,不仅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笔对未来的投资。它让我们瞧见,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奋力摆脱“山寨”、“廉价”的固有印象,正朝着更高远的目标砥砺前行。
这就像一缕曙光,预示着中国汽车行业,正在从“制造”向“智造”华丽转身。而这场转型,需要更多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甘愿投入、甘愿付出,甘愿为年轻人铺路搭桥。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汽车行业的突飞猛进归功于技术革新时,是否忽略了设计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比亚迪的这次尝试,或许能启迪我们一些新的思考。它不仅关乎汽车本身,更关乎“中国智造”的未来走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