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交付4万台了。我对着修理厂的朋友说,手指轻轻敲了敲那台还在检查油液的老车。他抬头,眉毛一挑:这么快?那不是严重抢了特斯拉市场?
4万台,这数字听起来挺猛。(体感/样本少)我真没预料到小米交付爬坡能这么快。毕竟这才上市半年,常规来看,新车起步最快能冲到万台级别就不错了。4万台,算是很强势的开门红了。对比一下,特斯拉Model 3同价位的交付速度,起步阶段虽然稳,但这份热度……新势力像小米这种科技品牌砸进来了,消费者明显更愿意试试看,特别是年轻用户。
话说回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小米YU7强大的供应链似乎是成功关键之一。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部精密运转的手表芯片,少了哪个零件都可能卡壳。小米在电子产品那块吃得开,供应链管理成熟,这帮他们顺利拿下了原本车企要花好几年才能磨合好的零件供应+组装这一环节。不像传统车企动不动就是零件积压+产能短缺,那小和牛奶似的柔软多了。相对来说,极氪007和小鹏P7那个级别车型,虽然用户口碑不错,但交付节奏还没这么快。实操层面,你想小米靠着原产地电子厂链、价格又比特斯拉低15%-20%(估算/体感),这价格弹性和供给能力叠加,直接就抢了不少市场。
但是说句实在的,我曾经以为小米车能快速跑赢传统车企,靠的是品牌渗透和价格优势就够了,没想到背后有那么复杂的供应链铺设。后来觉得,这想法有点过简了。因为即使你有品牌,有渠道,如果拿不到芯片、核心零部件,车还是做不出来。每个零部件像快餐店抽单一样,需要精准安排,一环错就迟滞(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们说,这种供应链魔方,能持续支撑小米长久领先吗?首批交付的用户口碑到底怎么样,是不是也得折腾点时间积累?我问过一位小米的销售人员,他坦言:客户多数都挺满意,但也有抱怨续航和智能语音识别不够理想的。说实话,这点跟竞争对手也有,不算雷区。就看后续迭代快不快了。
再聊聊问界M9,华为的名字就像护身符一样,智能驾驶升级瞄准了主动安全。据我打听,华为ADS 4.0版本,重点是全天候适应和多情境安全保障。这不同于早期吹得天花乱坠的城市NOA覆盖,给你全市都能跑的假象,这次更实在。想想,智驾升级就像手机系统更新,给你修复漏洞、优化体验,这才是用户最想要的。相比小米更倾向于硬件交付量,华为强调的是深度赋能和持续技术迭代。问界M9和赛力斯的合作像两条钢筋绑扎一起,硬了不少。
但我自己也感觉有点绕。华为这套技术赋能模式,跟小米直接造车有本质区别。前者偏技术外包,后者像是厨师自己做菜。这盘菜哪种更好吃,还得看客户嘴巴。但身体力行的感觉是,技术升级能快速到车企那边去,还真不简单。这背后是数据、算法和实战反馈的不断磨合。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华为在自动驾驶的生态链里,后续还能拉来多少车厂,这确实不太明朗。
再退一步讲,博世裁员1.3万人这事儿,真让人心头一紧。它代表着传统供应链巨头的阵痛。你想,内燃机那个老古董靠的精密零件,一下从3万颗变成了几千颗需求,利润的地基被掏掉是不假。电动车结构简化,就像用钢筋水泥盖房子改成用组合式家具,工人活短了,零件多了少了。博世这次裁员,等于是大清洗,也是为了腾出空间抓住电动+智能的那条船。
其实我一开始想,这么大的公司裁员会很猛,结果看了细节,博世裁员的行业比例大概是5%-7%(估算),没想象中的那么极端。但这绝不轻松。传统供应链的韧性和续航能力,肯定得打折扣了。是不是说汽车行业的价值转移,已经从硬件零件向软件、算法和数据倾斜?我这话有点泛了,你也觉得?告诉我你怎么看。
跳个话题,供应链对传统车企来说,人生到底有多难?你想象他们要在芯片、原材料上抢货还得平衡成本,简直像是打乒乓球——挥拍要快还得准,风一变就容易失误。新势力和科技赋能者要是真的吃透了这套,传统车厂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说回来,智能电动车的竞争,不是在看谁发动机马力最大,而是在比谁写代码写得快、谁的芯片调用更精准。小米和华为的动作就像两支赛跑队伍,一个选手拼命冲刺跑量,另一个在调整步伐提升技术含金量。
算算交车成本吧。就拿小米YU7来说,按目前电池成本约每度电1.2元算(估算),一辆YU7大约装了70kWh,电池成本就得接近8.4万元。再加上整车其他材料、工时、研发分摊,百公里成本能控制在20元以内,挣钱空间其实不大。可这也是为什么价格战这么激烈的原因。你是不是也觉得,电动车市场这个钱景,看起来热闹,但利润其实薄得快哭了?
最后问句摆这里:你觉得这个智能化大潮里,未来三年,小米还能破局保持增速吗?华为智驾玩法能不能冲破用户的使用壁垒?而老牌供应链巨头,是选择死守阵地还是彻底再造自己?这几个问题,现在还真不好给出定论。
走出车间,闻着坊间新车特有的一股塑料和电池混合味儿,我突然觉得,这味儿里好像搀杂着点时代的焦虑和希望,谁又能说它承载不了一个新世界的未来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