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朋友买车的时候,都会发现中控台附近多了几个有意思的按钮,上面标着ECO、SPORT之类的英文,销售顾问也会介绍说这是经济模式、运动模式等等。
但等车真的开回家,不少人开了一两年,甚至到把车卖掉,可能都没怎么碰过这些按钮。
大家似乎都习惯了挂上D挡,然后就一路开到底,觉得这样最省事。
时间长了,这些模式选择功能就好像成了车里的装饰品,让人不禁想问,这真是厂家花成本研发出来的高科技,还是说只是个可有可无的噱头?
如果我们一直用一个挡位开,是不是真的浪费了车子的性能,也多花了不少冤枉油钱呢?
我们先来说说大家最关心,也误会最深的经济模式,也就是ECO模式。
一提到这个模式,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反应就是“肉”,觉得车子开了这个模式就变得有气无力,踩油门都不怎么走,加速慢吞吞的,在路上开着都着急。
有些性子急的司机试了一次,感觉还不如正常开,索性就再也不用了。
甚至有人觉得,因为车子变肉了,自己得更深地踩油门才能跟上车流,结果开下来一看,油耗反而比平时还高,这就让人更觉得这个功能没用了。
其实,这种想法完全是理解错了经济模式的工作原理。
经济模式的核心目的不是强制让你的车变慢,而是像一个聪明的“节油管家”,在帮你管理你的驾驶习惯。
当你开启它之后,行车电脑会对油门踏板的信号进行一些“优化处理”。
简单来说,你踩下三分之一的油门,在普通模式下,发动机可能就直接输出了三分之一的力;但在经济模式下,电脑会把这个指令打个折扣,可能只让发动机输出五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力。
这样一来,你就感觉油门响应变迟缓了,车子起步和加速的过程也就变得更加平缓柔和。
同时,它还会跟变速箱“打配合”,让变速箱更早地升到更高的挡位,把发动机转速始终压在一个比较低的、燃油经济性最好的区间里运行。
比如,正常行驶可能要到两千转才换挡,经济模式下可能一千七八百转就早早升挡了。
它的逻辑就是,通过限制瞬间的动力爆发,来避免不必要的燃油消耗。
所以,如果你在经济模式下还像平时一样大脚油门开车,想把那种“肉”的感觉踩回来,那就会和系统的节油逻辑背道而驰,发动机和变速箱也会被你搞糊涂,油耗自然就降不下来了。
正确的使用方法,应该是用一种更平顺、更“佛系”的心态去驾驶,轻踩油门,缓慢提速。
在城市里上下班高峰期,那种走走停停、时速长期低于五十公里的路况,正是经济模式大显身手的最佳舞台。
它能帮你过滤掉很多因堵车而产生的急躁操作,让车辆的每一次起步都更加节能。
根据不少数据统计,在拥堵路况下正确使用经济模式,可以比普通模式节省大约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燃油,一年下来,省下的油钱去吃几顿大餐是完全没问题的。
说完了省油的,我们再聊聊那个让人感觉热血沸腾的运动模式,也就是SPORT模式。
很多人觉得,这个模式就是用来飙车的,平时在城市里根本用不上,开了还特别费油。
这个想法只说对了一半。
运动模式确实会让油耗显著增加,但它的作用远不止是让你体验“速度与激情”,在很多情况下,它更是为了提升操控性和行驶安全性。
当你按下SPORT按钮,你的车子就像是完成了一次“变身”。
首先,油门响应会变得极其灵敏,脚尖稍微给点力,动力就瞬间涌现,车子有一种向前窜的冲劲。
其次,变速箱会推迟换挡的时机,宁愿让发动机保持在三四千转的高转速区间,因为这是发动机扭矩爆发最强的区域,随时准备为你提供最强的加速能力。
但更关键的,也是很多人忽略的一点,是它对底盘和转向系统的改变。
对于很多配置较高的车型来说,开启运动模式后,方向盘的电子助力会减弱,手感会变得更沉稳、更扎实,路面上的信息能更清晰地传递到你手上,让你对车辆的掌控更有信心。
同时,悬挂系统也会变得更硬朗,减震器的阻尼会增大。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高速过弯或者紧急并线的时候,悬挂能给车身提供更强的支撑,有效减少车辆的侧倾,让车子感觉更稳定,牢牢地贴在地面上。
所以,运动模式并非只是莽夫的快,它带来的是一种更具沟通感和信心的驾驶体验。
它最适合的场景,并不是在市区红绿灯路口跟人比起步,而是在需要快速、安全地完成一些驾驶动作的时候。
比如,在高速公路上要超越一辆慢行的大货车,开启运动模式能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超车动作,迅速回到安全的行车道上。
或者在多弯的山路上行驶,更精准的转向和更稳定的底盘能让你开得更从容、更安全。
包括在下大雨的时候,路面湿滑,开启运动模式让底盘变得更紧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车辆的循迹性和稳定性。
当然,这一切都是以更高的油耗为代价的,所以平时没必要一直开着,但在关键时刻,它就是保障你安全、提升你驾驶信心的得力助手。
最后我们再谈谈舒适模式,也就是COMFORT模式。
这个模式的名字听起来最直接,大家想当然地认为,它就是要把车子调得软软的,像坐船一样,过滤掉路面上所有的颠簸。
这个理解也不能说全错,但比较片面。
早期的很多车确实是这么做的,但现在汽车工程师们对“舒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为一味地追求“软”,悬挂支撑性不足,车辆在经过大的起伏路面时会产生过多的晃动,转弯时侧倾也很大,这种“忽忽悠悠”的感觉,时间长了反而更容易导致乘客晕车,这其实算不上真正的高级舒适。
所以,现在很多车型的舒适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寻求“平衡”的艺术。
它可能会在保证对细碎震动进行充分过滤的同时,适当增加悬挂的支撑性,让底盘感觉更有韧性,而不是一味的软。
目的是为了在通过颠簸路面后,能迅速稳定住车身,避免多余的晃动,给车内乘客一种安稳、沉稳的感觉。
在转向手感上,它通常会调得比经济模式稍微重一点,但又比运动模式轻巧很多,力求达到一种长时间驾驶不觉得累,同时又不失操控感的平衡状态。
动力输出也介于经济和运动之间,既不会太迟钝,也不会太激进。
不过,“舒适”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感受。
比如,有些德系车的舒适模式,司机可能会觉得底盘扎实,过弯稳定,很有高级感,但坐在后排的家人,尤其是长辈,可能会觉得悬挂偏硬,路感太清晰,反而不如一些调校得更软的日系车坐着舒服。
所以,到底哪种模式最适合,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亲自去体验。
在不同的路况下,分别切换不同的模式,也问问车上家人的感受,最终找到一个全家人都觉得满意的设定。
总而言之,汽车上的这些驾驶模式,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它们是工程师智慧的结晶,是为了让你的车能够适应更多不同的驾驶场景和需求。
了解并善用它们,不仅能帮你省下实实在在的油钱,更能让你在不同的路况下都开得更顺手、更安全,这才是真正把车子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