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市场距离崩盘还有多远

很多人或许都有过与二手车相关的经历。七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前往南京看二手车,试驾后因未达成购买意向,车行老板娘当场面露不悦,一句“别来白玩”,尽显当时二手车商的强势姿态。

彼时的二手车市场,堪称“黄金时代”。车行里客户排着队购车,老板们腰杆挺直,利润空间更是惊人。对消费者而言,能在众多选项中找到一辆合适的车,都算得上是件幸运事。

然而,短短数年,行业风向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前不久,我朋友的公司招聘,面试者中竟出现了当年那位南京车行的老板娘。她无奈地透露:“车行早就经营不下去倒闭了,现在二手车生意太难做,燃油车卖不动,新能源二手车的价格又被压得厉害。”

这段看似偶然的个人经历,恰恰折射出整个二手车行业的巨大转折——如今的二手车市场,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甚至有人用“崩盘”来形容当下的困境。

二手车市场距离崩盘还有多远-有驾

从“月入几十万”到“95%亏损”:利润神话的破灭
一位深耕二手车行业十几年的资深从业者,最近向我透露了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今年95%的二手车商都在亏损,按照这个趋势,年底前至少有一半会彻底倒闭。”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当下行业正在上演的残酷现实。

回溯2022年疫情刚解封时的场景,那时的二手车市场堪称“疯狂”。我这位朋友在当时,一个月净利润就能达到三四十万,甚至已经开始规划换一套豪宅。在市场热度的驱使下,不少车商纷纷借钱高价收车囤货,满心期待着行业“大行情”的到来。

可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到店看车、咨询的客户越来越少,甚至连主动砍价的人都寥寥无几。为了自救,许多车商尝试转型,投入到短视频卖车的浪潮中,但即便如此,也难以阻挡行情下滑的颓势。



新能源降价潮:压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探究二手车市场陷入困境的核心原因,新能源汽车的“无底线”降价潮无疑是关键推手。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几乎所有品牌都被卷入其中:
- 比亚迪混动车型在2024年销量突破300万辆,销量暴涨的背后,是其极具竞争力的定价策略;
- 曾占据燃油车市场重要份额的日系主流车型,如轩逸、卡罗拉,其低配版本价格甚至跌破10万元;
- 豪华品牌也未能幸免,宝马5系从2024年初的43万元,一路降至如今的33万元;
- 高端品牌保时捷的电动车型,更是直接以6折的优惠力度促销。
有数据显示,当下的新车市场,平均每半个月就会掀起一轮降价潮。无论是燃油车、新能源汽车,还是豪华车型,无一例外都被卷入这场价格漩涡,这也让二手车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库存“烫手”:从37天到200天,车商陷资金困局
对二手车行业而言,资金周转速度至关重要,库存周期越长,意味着亏损风险越高。
回顾行业发展轨迹:
- 2022年,二手车平均库存周期为37天,资金周转效率较高;
- 到2023年底,库存周期延长至61天,车商的资金压力已初现端倪;
- 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部分车商的库存周期甚至超过200天。
一辆车积压在库存中,车商不仅要面临车辆贬值带来的降价亏损,还要承担长达半年的资金成本(如贷款利息、仓储费用等)。两年前那些高价收车的车商,如今陷入了“卖一台亏一台”的困境,为了维持资金周转,不少人甚至不得不抵押房产。


行业怪象:小店“苟活”,大店“濒危”
当下的二手车行业,还出现了一个反常现象:规模较小的车行反而能勉强维持经营,而大型车行却更容易陷入绝境。
背后的原因十分现实:
- 利润空间急剧压缩:过去卖一辆二手车能赚取上万元利润,如今利润不足三千元,甚至经常出现“倒亏”的情况;
- 重资产模式拖垮经营:一家中型车行,仅库存资金就可能达到500万元,再加上门店租金、员工工资等固定成本,几乎每天一开门就意味着亏损;
- 信息差优势消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只需掏出手机,就能轻松查询车辆的维修记录、在不同平台对比价格,车商依靠信息差赚钱的时代早已过去;
- 灵活性差异:小型车行经营模式灵活,能快速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策略;而大型车行组织架构复杂,决策链条长,反应速度慢,一旦对市场趋势判断失误,很可能全盘皆输。


劣币驱逐良币:诚信车商的生存困境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行业寒冬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愈发明显。
一些坚守诚信的老实车商,坚持对车辆进行专业检测、整备,并提供质保服务,这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而部分“黑中介”却钻市场空子,将事故车、调表车伪装成“精品车”售卖,不仅不提供售后保障,还以低价吸引消费者。
最终的结果是,越是坚守诚信、注重服务质量的车商,越因成本高、定价无优势而难以生存;而那些投机取巧、钻空子的“黑中介”,反而能凭借低价暂时“苟延残喘”,这也让本就混乱的二手车市场更加无序。


冰冷数据:见证行业的“寒冬”
一组组冰冷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了二手车市场的低迷现状:
- 截止2025年5月,全国二手车交易量为152.8万辆,环比下滑6.1%;
- 二手车均价同比下跌约5.3%,价格持续走低;
- 近90%的车商陷入亏损困境,经营举步维艰;
- 2025年上半年,二手车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减少18.4%,行业新增力量持续萎缩。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家又一家二手车行的悄然倒闭,是无数从业者的无奈离场。


破局之路:寒冬中寻找“生机”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二手车行业真的没有活路了吗?答案并非如此。想要在寒冬中存活,关键在于转变经营思路,找到适合新时代的发展模式:
- 走“精而专”的路线:摒弃过去“大而全”的粗放经营,深耕细分市场(如新能源二手车、经典老车等),通过专业服务建立口碑;
- 推行轻资产运营:采用车辆代卖模式,减少自有资金的占用,降低库存压力,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 靠服务创造价值:在信息透明的时代,专业的车辆检测、透明的车况展示、完善的售后保障,才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核心,也是车商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 主动拥抱线上渠道:如今,直播卖车、短视频引流已成为二手车行业获客的“必选项”,通过线上平台扩大曝光,吸引潜在客户;
- 坚守诚信底线:越是市场混乱,诚信越能成为“金字招牌”,只有长期坚持诚信经营,才能在行业复苏时抓住机遇。

事实上,已有企业看到了二手车行业的潜在机遇。2024年,海尔集团便入局二手车市场,投资卡泰驰,并联合经销商探索品牌化发展路线。这也预示着,未来的二手车行业,比拼的不再是谁敢于囤货、谁能抢占短期红利,而是谁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更优质的服务水平。



写在最后:七年轮回,几家欢喜几家愁
从七年前“嫌弃客户”的车行老板娘,到如今“四处找工作”的求职者,这看似个人命运的转折,实则是整个二手车行业起落的缩影。
二手车行业的“寒冬”,并不意味着彻底的绝境。对那些能够熬住当下困境、积极转型调整的从业者而言,挺过寒冬后,或许就能迎来行业的“春天”。
而对消费者来说,当下的市场形势或许是一大利好。年底车商为回笼资金,可能会出现大量“抛盘”现象,此时或许能以“白菜价”买到心仪的好车。但在享受低价红利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每一辆低价二手车的背后,都可能承载着一位车商的无奈与辛酸。
买的人笑了,卖的人哭了。二手车行业的这场寒冬,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行业格局,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