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打破柴油发动机垄断!相关技术有多难?

柴油发动机技术有多难?中国如何打破国外垄断?

潍柴动力在天津举办的世界内燃机大会上正式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3.09%的商业化柴油机,比国外顶尖水平高出近3个百分点。

相当于每台重卡每年能省下近10万块油钱,碳排放直接砍掉10%以上。

我国打破柴油发动机垄断!相关技术有多难?-有驾

要知道,十几年前国际巨头还指着专利墙对中国企业说"想用先进技术?交钱!"

技术难点到底卡在哪儿?

1897年,德国人鲁道夫·狄塞尔发明一台柴油机时,绝对想不到这个"冒黑烟的铁家伙"会成为现代工业的"动力心脏"。但为啥连芯片巨头都要喊一声"柴油机技术难啃",甚至有人调侃"造芯片难,造高端柴油机更难"?

简单来说,柴油机就像个"暴脾气大力士"

它靠压缩空气让柴油自燃,压力动不动就飙到200个大气压,相当于2000米深的海底压强,温度超过2000℃,比火山喷发还热。要让这个"大力士"既有力气、又省口粮、还不发脾气,得搞定三大"地狱级关卡"。

一关是燃烧控制像"走钢丝"。柴油喷进气缸的瞬间,0.001秒内要完成雾化、混合、点火,多喷一滴油就冒黑烟,少喷一滴动力就垮。这就像在暴风雨中精准投篮,稍有偏差就全盘皆输。

二关是材料要扛住"地狱模式"。活塞、曲轴这些核心部件要在高温高压下连续工作几万小时,普通钢材分分钟变形开裂,得用上航天级的耐热合金。

三关是排放标准"越勒越紧"。从国一到国六,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限值降了99%,相当于要把抽烟大户改造成"空气净化器"。

我国打破柴油发动机垄断!相关技术有多难?-有驾

德国博世垄断高压共轨系统,这是控制喷油的核心部件,成熟的柴油机电控系统几乎被国外企业所垄断。日本电装把控涡轮增压器,连一个小小的喷油嘴设计专利都能卡中国企业脖子。

当年某国产车企想买技术,对方直接开价:"专利费按发动机销量抽成,每台车提500美元!"这种霸王条款背后,是技术垄断带来的底气。

柴油机历经百年的改造升级与新技术应用,热效率才从26%提升到46%,此后,每个百分点的提升都成为世界级的难题,挑战50%,则被形容为攀登科技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想要突围,面临的不仅是技术壁垒,更是整个产业链的封锁。

虎口夺食

2000年初,国内柴油机热效率普遍只有35%左右,相当于每烧10升油,6升都打水漂,而欧美已经突破45%。那时候国内企业要么买国外淘汰技术"魔改",要么直接进口整机,被人调侃"造车壳子行,造心脏怂了"。

但中国人偏不信邪!

以潍柴、玉柴为代表的企业,硬是憋着劲儿搞自主研发,连实验室灯泡坏了都舍不得换新的,钱全砸在试验台和材料研发上。

自2015年起,潍柴动力成立由上百名青年博士、千名工程师组成的高热效率发动机科研攻关团队,这支队伍就像当年的"两弹一星"团队一样,憋着一口气要为中国工业争口气。

我国打破柴油发动机垄断!相关技术有多难?-有驾

一招是死磕燃烧技术,把"玄学"变成"科学"。潍柴团队花了近4000个日日夜夜的集智攻关,光是喷油嘴就做了上万次试验。

从传统的机械式喷油升级到电控高压共轨,能精确控制每滴油的喷射时间和压力,再搞出"多次精准喷射"技术,像老中医把脉一样,分多次精准给油,既保证动力又减少黑烟。有工程师回忆:"最疯狂的时候,团队在试验台旁支了个行军床,连续48小时盯着数据,眼睛熬得通红。"

二招是材料突破,给发动机穿"航天铠甲"。活塞要在2000℃高温下反复运动,普通铝合金扛不住?

中科院金属所联合企业研发出高强度蠕墨铸铁,强度比普通铸铁高30%,重量还轻15%。曲轴用上纳米级表面处理技术,耐磨性直接翻倍。这些材料不仅用在柴油机上,后来还反哺到航空发动机领域。

三招是系统集成,把"零件拼图"变成"智能大脑"。现在的国产柴油机可不是"堆零件",而是带"大脑"的智能机器。

我国打破柴油发动机垄断!相关技术有多难?-有驾

潍柴最新款搭载了自主开发的ECU发动机控制单元,能根据路况、载重自动调整喷油策略,比老司机还懂怎么省油。有物流公司老板算过账:"换上国产高端柴油机后,车队每年光油费就能省下200多万!"

2020年9月16日,潍柴动力发布了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0.23%柴油机;2022年1月8日,再次将热效率提升到51.09%;2022年11月20日,又一次提升到52.28%,三次突破极限;如今热效率53.09%的达成,已是潍柴四次突破极限。这种"一年一个台阶"的突破速度,让国外同行都感到震惊。

德国TüV南德意志集团的专家直言:"放眼全球舞台,这一结果遥遥领先。"

可能有人问:不就是一台发动机吗?为啥非要自己搞?

全球重型卡车市场,70%的利润来自发动机。过去中国企业每年进口柴油机核心部件要花超200亿美元,够造10艘航母。根据目前中国柴油机保有量测算,与45%-46%的热效率水平相比,提到53%之后能够达到更经济性的水平,每年大概节约燃油3100万吨,相当于3个大庆油田的年产量。

从高端钢材到精密加工设备,从传感器到控制芯片,中国企业不再被"卡脖子",反而开始反向输出技术。比如潍柴的高压共轨系统现在不仅自己用,还卖给欧洲车企;玉柴的轻型柴油机在东南亚市场占有率超过30%,把曾经的老牌对手逼得降价促销。

我国打破柴油发动机垄断!相关技术有多难?-有驾

从使用成本上来看,与45%~46%热效率水平相比,经济性能能够提升14%左右,按照重型牵引车一年跑25万公里里程,每年可以为车主节省柴油1.2万升,按照柴油7.8元计算,一年可以为车主节省将近十万元。这哪是简单的"技术翻身"?

分明是一场经济战线的"反杀"——用硬实力把曾经的高价专利费打成"白菜价",让国外巨头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

在环保层面,技术突破的意义同样重大。在节能的同时还能大量减少碳排放,这对于我国多能源战略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

每1%的热效率提升,都意味着同等工况下燃油消耗的显著降低,直接转化为碳排放的减少。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这种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意义。

国产柴油机现在能完全替代进口了吗?

高端领域比如豪华重卡、船用大功率发动机还有差距,但商用车主流市场已经实现反超。就像手机芯片,虽然顶级旗舰还在拼,但中低端市场国产早就站稳脚跟。2024年我国柴油机总销量为493.14万台,在商用车、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主要应用领域的需求推动下,我国柴油机年销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我国打破柴油发动机垄断!相关技术有多难?-有驾

新能源车这么火,柴油机还有未来吗?

别急着给柴油机"判死刑"!重型卡车、轮船、工程机械这些"吃油大户"短期内根本离不开柴油机。锂电池能量密度不够,氢燃料成本太高,而柴油机热效率每提升1%都是实打实的省油。在电动汽车高速发展,行业内越来越多出现唱衰内燃机声音的当下,潍柴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3.09%柴油机的发布,让业界看到内燃机仍有潜力可探,绿色、可靠、智能、高效是未来内燃机的使命。

国外巨头会不会"耍赖"打压中国技术?

当年高铁技术引进时,国外企业也搞过"技术封锁",但中国人靠"消化吸收再创新"硬是走出自己的路。现在柴油机领域同样如此,专利壁垒挡不住中国创新的脚步。事实证明,真正的技术实力面前,任何打压都是徒劳的。

因为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怕从零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