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在聊车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很多人都说,现在去试驾十几万的国产新能源车,开起来感觉底盘特别扎实,过个减速带或者坑洼路面,车身“咚咚”两下就过去了,干脆利落,坐在车里感觉很稳当。
可要是换一辆同价位的合资品牌燃油车,同样的路况,感觉就不太一样了,有时候会觉得车身有多余的晃动,甚至能听到“哐当”一声,感觉悬架有点生硬,缺少那么点高级感。
很多人就纳闷了,难道是咱们的国产车在底盘技术上突然实现了大飞跃,把那些有着上百年造车经验的国际大厂给甩在身后了?
其实,这个问题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就出在一个叫“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的部件上。
这个听起来有点拗口的名字,在汽车圈里可是个老资格了,但现在,它正在被新能源车企,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品牌,逐渐“嫌弃”,而传统燃油车厂却还在大量使用。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它聊透。
首先得说清楚,麦弗逊悬架本身绝对不是什么技术落后的东西,正相反,它是一个非常聪明而且经典的设计。
它的结构特别简单,主要就是一根减震器套着弹簧,再加一根下控制臂,零件少,成本低,而且占用的空间非常小。
正因为这些优点,从它诞生到现在的几十上百年里,一直是全球绝大多数家用车的首选方案,可以说,没有麦弗逊悬架,就没有今天汽车工业如此巨大的普及规模。
它用最低的成本,解决了家用车最基本的行驶和舒适需求,功不可没。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它这么经典又实惠,为什么现在的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车,都不爱用它了呢?
原因并不是麦弗逊本身变差了,而是因为电动车的整个“身体构造”跟燃油车完全不一样了,这让安装更高级、性能更好的悬架变得既容易又划算。
电动车的核心是一块巨大而沉重的电池板,这块电池板通常像一块平板电脑一样,平铺在汽车的底盘上。
这个根本性的改变,直接带来了两个巨大的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车头部分的空间被极大地释放了出来。
传统燃油车,车头那个机舱里塞满了发动机、变速箱、冷却系统、排气管等等一大堆复杂又占地方的零件,工程师们在设计悬架的时候,就像是在一个堆满杂物的储藏室里找地方放东西,只能选择结构最紧凑的麦弗逊,给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些“大件”让路。
但是纯电动车就完全不同了,它的驱动电机体积很小,车头大部分空间都空了出来,很多车甚至还多出了一个前备箱。
这就好比原来是个二十平米的小房间,现在变成了两百平的大客厅,地方宽敞了,设计师就可以从容地布置那些结构更复杂、由多根连杆组成的悬架系统,比如双叉臂或者多连杆悬架。
这些悬架虽然零件多,但每一根连杆都能各司其职,更精确地控制车轮的动态,从而提供更好的支撑性和操控性。
有业内工程师透露过,在一个原本为燃油车设计的平台上硬要改成多连杆前悬架,可能光是改造和零件成本,每辆车就要增加好几千块钱。
但在一个全新的纯电平台上,因为空间本来就预留好了,增加的成本可能也就一千块钱左右。
这笔账,车企算得比谁都精。
第二个优势,是车身重量分布变得更理想了。
燃油车因为发动机和变速箱都在车头,所以是个“头重脚轻”的家伙。
而电动车把最重的电池放在了车身正中间、最低的位置,使得整车的重心又低又稳,前后重量分配能做到非常接近完美的50:50。
这种均衡的体态对于操控是天大的好事,但也对悬架的侧向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麦弗逊悬架因为结构简单,在车辆高速转弯时,抵抗侧倾的能力相对较弱,车身容易发生比较明显的倾斜。
而多连杆悬架通过几根不同方向的拉杆,能像几只手一样牢牢地把车轮“拽”在地面上,极大地减少了车身的侧倾。
根据一些专业机构的测试数据,在同价位车型中,使用多连杆前悬架的新能源车,在紧急变道或者过弯时的车身侧倾角度,要比使用麦弗逊悬架的燃油车小25%以上,车身稳定性也高出不少。
所以说,新能源车放弃麦弗逊,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电动平台这个新家,天然就适合也需要更好的悬架来发挥它的优势,这是一种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回头再看燃油车为什么还死抱着麦弗逊不放呢?
难道它们真的就不想让消费者开得更舒服、更安稳吗?
答案其实很现实,不是不想,而是“动不了”也“没必要”。
所谓“动不了”,指的是它们被老旧的平台和成熟的供应链给牢牢捆住了。
我们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大部分十几万的合资燃油车,它们所使用的造车平台,很多都是十年前甚至更早开发的。
在这样的老平台上想把麦弗逊换成多连杆,绝不是换几个零件那么简单,那等于要对整个车头部分的骨架、转向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验证,这背后是数以亿计的研发投入和漫长的测试周期。
更麻烦的是供应链,为这些老平台配套生产麦弗遜悬架的供应商已经合作了十几年,零件成本早就压到了最低。
如果突然要换,就要重新开辟一条新的供应链,成本必然大幅上涨。
有车企内部人士就说过,他们曾经尝试在老车型上做这样的升级,结果发现车身前部的结构强度都跟不上,最后只能作罢。
对于如今利润越来越薄、销量不断下滑的燃油车市场来说,这样一笔投入巨大、回报又不确定的买卖,实在太不划算了。
而所谓“没必要”,则是因为燃油车本身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麦弗逊悬架的短板。
当你开着一辆燃油车时,发动机的噪音、运转的震动、变速箱换挡时的轻微闯动,这些都时刻伴随着你。
在这种相对嘈杂的环境下,悬架传递上来的路面颠簸感,就不那么突出了,你的注意力被其他噪音和振动分散了。
但电动车不一样,它在行驶中几乎是寂静的,这就使得驾驶者和乘客对底盘的任何一点反馈都变得异常敏感。
路面上的一点小石子,悬架处理时的一点点多余弹跳,都会被无限放大。
有机构做过一个有趣的盲测,让同一批人分别乘坐悬架结构完全相同的燃油车和电动车,结果超过七成的参与者都觉得燃油车开起来更颠簸。
这说明,不是悬架本身有天壤之别,而是电动车的安静,让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和感知能力都大大提高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燃油车的用户对悬架没那么挑剔,车企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花大成本升级;而新能源车的用户从一开始就享受到了安静平顺的体验,对舒适性的要求水涨船高,反过来又逼着车企在底盘上不断内卷,追求更好的表现。
所以说,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悬架配置上的差异,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好坏问题,它更像是汽车行业新旧时代交替的一个缩影。
以我们中国品牌为代表的新能源势力,站在一个全新的起跑线上,没有历史包袱,可以轻装上阵,利用电动化平台的天生优势,把悬架这种用户能直接感受到的配置作为核心卖点,去赢得市场。
而传统的燃油车巨头,则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资产,它们的研发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如何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如何榨干内燃机的最后一丝潜力上,对于悬架这种“非核心”部件的升级,自然就显得有心无力了。
当然,这种差距不会是永久的,随着未来传统车企也不得不转向新的混动或电动平台,更高级的悬架也终将成为主流。
但至少在当下,这根小小的悬架,确实清晰地划分出了汽车世界的两个不同时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