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还在为续航里程的小数点后两位较劲时,理想汽车用一组数据砸开了行业的新战场——过去三个月,768座超充站从无到有,相当于每天新增8.5座;全国超充站总量突破3219座,2000+城市站覆盖264座城市,100+座5C超充站(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已上线。这组数字背后,藏着比“续航突破2000公里”更扎心的真相: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早就从“能跑多远”变成了“在哪能快充”。
一、768座超充站:不是“基建秀”,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
很多人觉得,车企建充电桩是“赔本赚吆喝”——投入大、回本慢,不如把钱砸在续航研发上。但理想偏要反着来:过去三年,它在充电网络上的投入超过50亿元,而2025年这三个月的扩张速度,比2024年全年还快60%。为什么?因为用户的焦虑早就变了。
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已达58%,但公共充电桩车桩比仍达2.3:1,节假日高速充电排队1小时以上的投诉量同比上涨42%。这意味着:当续航普遍突破1000公里后,“能不能跑到”已不是问题,“在哪能快速补能”才是用户的“新焦虑”。
理想的扩张精准踩中了这个痛点。264座覆盖城市中,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达63%,比如四川绵阳、山东潍坊、河南洛阳等,这些地方第三方充电桩要么老旧(2019年前建成的占比超50%),要么快充桩不足(快充占比仅38%)。而理想的2000+城市站,直接把5C超充(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怼到了用户家门口——成都锦江区的车主李女士说:“以前下班充电要绕3公里找第三方桩,现在小区300米就有理想超充站,10分钟充满够跑一周,每月电费还比加油省600块。”
高速场景更典型。54座高速5C站中,43座建在G6京藏、G4京港澳等热门干线,国庆前再添30座后,将覆盖全国80%的“十一”热门出行路线。去年国庆,江苏苏州某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排队1.2公里,而今年该服务区的理想5C站已试运行:6个桩,单桩功率600kW,支持4辆车同时快充,实测从20%充到80%仅需12分钟。这种“充电比加油还快”的体验,正在让用户把“有没有理想超充站”纳入购车决策清单。
二、5C超充不是“技术秀”,是理想对“用户焦虑”的精准狙击
行业里不缺快充技术,800V高压平台、4C超充早已普及,但理想的5C超充有个关键差异:它不是“实验室数据”,而是“落地即用”的基础设施。
普通车企的逻辑是“先推技术,再建桩”,比如某品牌先发布4C快充车型,半年后才开始建适配的充电桩,导致用户买了车却“无桩可用”。而理想的逻辑是“桩比车先到”:2024年Q4上市的理想L6 Max版首次搭载5C超充功能,同期就启动了5C站建设,到2025年9月,适配5C快充的车型销量占比已达理想总销量的72%,而5C站数量也突破100座,形成“车桩同步”的闭环。
更狠的是,理想的5C超充站全是“自建自营”。第三方充电桩常出现“功率虚标”(标称480kW,实际只能跑到200kW)、“维护滞后”(故障桩72小时内修复率不足60%),而理想通过自研的充电桩管理系统,将故障响应时间压缩到2小时,功率达标率稳定在98%以上。深圳南山区的充电站管理员透露:“理想的桩每天都有工程师远程巡检,发现异常立刻派单,上个月暴雨天有个桩跳闸,20分钟就修好了。”
这种“重投入换体验”的模式,本质是理想对“用户焦虑”的拆解:续航焦虑→靠增程式解决(可油可电),充电焦虑→靠5C超充解决(快充+密集网点),两者组合形成“双重护城河”。数据印证了效果:2025年Q2,理想新增用户中,“充电便利性”成为仅次于“空间”的第二大购车理由,而搭载5C快充的车型复购率比普通版高23%。
三、对比特斯拉、蔚来:理想的“充电网络”到底特殊在哪?
新能源充电网络有三种模式:特斯拉的“封闭生态”(只对自家车开放)、蔚来的“换电+充电”、第三方平台的“开放共享”。理想走了第四条路:“高密度自建+聚焦5C+城市+高速双覆盖”,这让它在竞争中形成了独特优势。
特斯拉超充站数量多(全球超5万座),但中国区高速桩占比达75%,城市覆盖不足——北京朝阳区有12座特斯拉超充站,但西城区仅2座,而理想在西城区已布局8座城市站,其中3座是5C站。对城市用户来说,“3公里内有站”比“高速有站”更重要,这正是理想的机会。
蔚来的换电快(3分钟换一块电池),但成本太高:一个换电站建设成本超300万,且电池储备占用大量资金。理想的5C超充站单站成本约80万(含6个桩+电力改造),仅为换电站的1/4,扩张速度自然更快——蔚来过去3个月新增换电站120座,理想超充站是它的6.4倍。
第三方平台如特来电、星星充电,全国桩数超400万座,但“散、乱、旧”问题突出:桩型混杂(有2018年的旧桩,也有2025年的新桩),支付系统不统一(需下载5个APP),快充桩占比仅41%。而理想的2000+城市站,统一桩型、统一支付、统一维护,用户体验更稳定。
这种差异化让理想的充电网络成为“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Q2,理想超充站单站日均服务28辆车,单桩日均收入120元,虽然还没盈利,但带动的车型销量增长已覆盖成本——Q2理想销量同比增长93%,其中76%的用户表示“充电网络是重要考量”。
四、疯狂扩张的背后:理想在下一盘“生态竞争”的大棋
3个月768座超充站,日均8.5座,这个速度需要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背后是理想的“三驾马车”策略:
1. 政企协同拿地:理想和23个省级政府签订“充电网络共建协议”,地方政府提供土地(比如服务区闲置地块、商场停车场),理想负责建设,建成后享受3年电费补贴(每度电补贴0.3元)。这种模式让理想的建站周期从行业平均6个月压缩到45天。
2. 供应链自研降本:充电桩核心部件如功率模块、液冷电缆,理想均自研生产,成本比采购第三方低28%。比如600kW液冷超充枪,第三方报价1.2万元/把,理想自研后成本压到8000元,且重量从5.2kg减到3.8kg,女生也能轻松操作。
3. 数据驱动选址:通过用户出行大数据(导航路线、充电记录、投诉热点)精准选址。比如分析发现“周末亲子游”用户常去城市周边景区,就在江苏常州恐龙园、浙江杭州宋城等景区停车场建5C站;发现“夜间充电高峰”集中在21:00-23:00,就在小区周边的便利店、加油站旁建站,方便用户“充电+购物”两不误。
但这种“重资产模式”也有隐忧:截至2025年9月,理想充电网络累计投入已超87亿元,占净利润的19%,如果销量增速放缓,可能拖累利润。不过理想的算盘是“长期主义”:充电网络就像当年特斯拉的超级工厂,初期是成本,但一旦形成规模,就会成为对手难以复制的“护城河”——当用户习惯了“5分钟快充”“3公里内有站”,再换其他品牌就会“不适应”,这种用户粘性才是理想真正想要的。
五、行业启示:充电网络将成车企的“第二张身份证”
理想的超充站扩张,本质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产品竞争”迈向“生态竞争”的信号。过去十年,车企比的是续航、智能座舱;未来十年,比的将是“用户出行全链条体验”,而充电网络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数据显示,2025年用户购车时,“充电便利性”的权重已从2022年的12%升至35%,超过“品牌口碑”(32%)。这意味着:当所有车企的续航都突破1000公里,智能座舱差异缩小时,充电网络的密度和速度,将成为新的“用户选票”。
理想的野心不止于“自建网络”,它可能在布局更大的局:未来3年,当5C超充站突破1000座、覆盖全国90%地级市后,是否会开放给其他品牌?如果开放,既能通过充电服务费盈利(参考特斯拉开放超充后收入增长37%),又能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如果不开放,则保持差异化优势,巩固用户粘性。无论哪种选择,理想都已通过这768座超充站,在“生态竞争”中抢得了先机。
当理想的5C超充站在全国264座城市亮起蓝灯,它改写的不只是充电效率,更是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阈值”。过去我们担心“续航不够”,现在我们期待“充电更快”;过去车企比拼“参数表”,现在它们较量“充电桩密度”。这场关于“充电自由”的竞赛,才刚刚开始——而理想用三个月768座站的速度证明: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谁先解决用户的“最后一公里焦虑”,谁就能拿到通往未来的船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