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秀落幕,韩国宾利折戟中国
四年亏损30亿,捷尼赛思为何水土不服?
2021年春夜的上海外滩。3281架无人机点亮夜空,拼出“你好,中国”的璀璨标语。这场耗资巨大的营销活动,宣告捷尼赛思第三次进军中国市场的野心。四年过去了,这场豪赌的结果令人震惊:累计亏损30亿元,2024年销量仅1328辆。更尴尬的是,内部会议透露,几乎没有中国员工购买自家车型。
*
品牌认知的致命偏差
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已经历三次轮回。2008年以“劳恩斯”之名首度试水。2014年更名“捷恩斯”卷土重来。2021年才以现名三度登场。频繁改名让消费者难以建立品牌认知。
在韩国本土,捷尼赛思表现不俗。全球累计销量已达100万辆。但在中国,2023年全年销量仅1558辆。这个数字甚至不及奔驰单日销量。
品牌定位模糊。既想对标BBA的豪华调性,又想凭借性价比吸引消费者。结果两头不讨好。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认知度更高的二线豪华品牌。有实力的买家则直接选择BBA。
产品与市场的脱节
捷尼赛思执着于“原汁原味”的全球车型。以G70为例,其2850mm轴距在“加长为王”的国内B级车市场显得格格不入。后排空间甚至不如15万级家用车。
电动化转型严重滞后。2025年中国豪华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已达30.3%。而捷尼赛思在售的6款车型中仅有两款电动车型。其电动车型在续航和智能配置方面全面落后于理想、问界等本土新势力。
价格策略更是问题突出。主力车型G80的定价与降价后的宝马5系直接重叠。在品牌溢价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
服务网络的致命短板
截至2025年,捷尼赛思在全国仅有19家门店。而奔驰同期在中国有超过600家4S店。这种悬殊差距直接导致用户体验灾难。
有车主投诉,车辆在高速上出现事故时安全气囊未弹开。售后沟通困难。更有车主需要跨省维修,运输时间就需数天。普通人买车图的是安心、省心。而非长途跋涉、耗光耐心。
最后一搏:国产化前景
面对困局,捷尼赛思宣布启动新能源车型国产化计划。这被外界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国产化后整车成本预计能降低30%以上。这意味着原本30万的车型可能下探至25万区间。
品牌正在与华为等本土企业洽谈智驾合作。未来车型可能搭载鸿蒙系统。这种本土化策略可能是正确方向。但时机已经晚矣。中国新能源市场早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
*
夜幕再次降临上海香港广场的捷尼赛思之家。黄金时段店内顾客寥寥。四年前无人机组成的“你好,中国”仍历历在目。如今却面临三度败走的尴尬。
豪华品牌需要时间沉淀。需要文化认同。需要服务支撑。这些都不是一场无人机秀能够解决的。捷尼赛思的教训警示所有后来者:中国市场不再给任何品牌试错机会。
这里没有捷径可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