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汽车的诸多配置中,汽车空调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就像一位默默奉献的幕后功臣,无论车外是骄阳似火的炎炎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日,都能为车内乘员打造出一个舒适惬意的空间。
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探索与创新。1885 年,卡尔・本茨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而汽车空调的问世却比汽车晚了近半个世纪。起初,汽车多为三轮 “敞篷” 设计,大自然便是其空调系统。1927 年,美国纽约市场出现了第一台汽车空调装置,不过在当时它只能被称作 “加热器”,利用汽车冷却水加热取暖,为车厢增添热量,在寒冷的冬天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 1938 年,美国人帕尔德依据电冰箱 “冷气” 原理,在老爷车上进行试验,并于 1939 年将改进后的冷气机安装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制造的林肯 V12 型轿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汽车空调的制冷功能才初现雏形。但因二战爆发,汽车空调的发展一度中断,战后其实用化、普及化进程才逐渐恢复。1954 年,第一台装有冷暖空调的轿车 nash(纳什)问世,其将控制开关置于前排控制面板,采用电控开关和出风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温度选择。此后,自动控温、电脑自动控制以及如今相对普遍的自动分区空调等技术不断涌现,让汽车空调的功能日益强大和智能化。我国汽车空调行业起步较晚,20 世纪 80 年代初仍依赖 CKD 组装,90 年代开始才进入快速稳步发展阶段。
汽车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较为复杂,但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冷剂的循环实现制冷或制热效果。当压缩机工作时,吸入从蒸发器出来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压缩使其温度和压力升高,随后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内,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将热量传递给车外空气并液化成液体。液态制冷剂流经节流元件时,温度和压力降低,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内,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吸收车内空气的热量而蒸发成气体,气体又被压缩机吸入进行下一轮循环,如此不断吸收车内热量并排到车外,实现制冷。在制热方面,部分车型依靠发动机防冻液将发动机热量带到加热芯体,外界冷空气与之进行热交换后被加热吹入车内,实现升温。
汽车空调类型丰富多样。按驱动方式可分为独立式和非独立式,独立式专用一台发动机驱动压缩机,制冷量大、工作稳定,多用于大、中型客车;非独立式由汽车发动机驱动压缩机,制冷性能受发动机工作影响较大,常用于小型客车和轿车。按空调性能可分为单一功能型和冷暖一体式,单一功能型制冷、供暖、通风系统各自独立,多用于大型客车和载货汽车;冷暖一体式制冷、供暖、通风共用鼓风机和风道,轿车多采用混合调温式的冷暖一体式空调。按控制方式可分为手动式和电控气动调节,手动式需拨动控制板功能键调节温度、风速、风向;电控气动调节则利用真空控制机构,在预定温度内自动控制温度和风量。按调节方式可分为全自动调节和微机控制的全自动调节,后者以微机为控制中心,能对车内空气环境进行全方位、多功能的最佳控制和调节。
在使用汽车空调的过程中,车主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比如,空调制冷效果不佳,可能是制冷剂不足、冷凝器散热不良、压缩机故障等原因导致;空调出现异味,这通常是由于蒸发器、滤网、风轮以及排水槽和水管部位长期处于潮湿、温暖且有灰尘的环境,滋生大量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其代谢产物散发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所致;还有部分车主纠结于自动空调和手动空调哪个更省油,实际上自动空调虽可根据设定温度自动控制压缩机输出功率和风量大小,但如果设置温度过低,或上车后不通风散热就直接开启,也可能比手动空调更费油。
汽车空调对于提升驾乘舒适性至关重要,其发展历程见证了科技的不断进步。了解汽车空调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助于车主更好地使用和维护汽车空调,享受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相信汽车空调将为人们带来更优质、高效、智能的服务,进一步提升汽车生活的品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