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超标车 “蒙混过关”!规范机动车排放检验刻不容缓!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而排放检验则是管控污染的关键防线。然而,当前部分检验机构却存在数据造假、违规操作、设备滞后等问题,让这条防线频频 “失守”。本文深入剖析了机动车排放检验中的五大突出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应对策略,为筑牢尾气污染治理防线提供解决方案

一、存在问题

(一)造假手段多样且隐蔽

部分检验机构受利益驱使,采用篡改检测数据、人为干扰检测设备等手段使不合格车辆蒙混过关。有的机构擅自修改车辆 OBD 参数,或在检测过程中利用作弊软件伪造检测数据,这些技术性造假行为较为隐蔽,监管难度大。一些检验机构还通过虚假转速数据、不规范的取样操作等方式进行违规检测,严重扰乱了机动车尾气排放检验秩序。

(二)违规操作普遍存在

在日常检测工作中,违规操作现象较为常见。许多检验机构未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检测,如取样探头插入深度不足、双排气管车辆仅插入一个取样探头检测,以及在检测过程中使用大功率风扇吹散尾气等。这些违规操作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导致部分高污染车辆未被有效识别和管控。

(三)设备老化与技术滞后

部分检验机构的检测设备未能及时更新和校准,设备老化严重,导致检测数据误差较大。一些机构在更换新的尾气分析仪后未同步升级配套软件,致使自检报告不完整,无法准确反映车辆尾气排放的真实情况。此外,部分检验机构未按要求配备高清视频监控设备或监控设备安装位置不合理,无法完整记录检测过程,给监管工作带来不便。

(四)监管力量薄弱与信息化水平不足

全国范围内机动车检测数量庞大,而监管专业人才相对短缺,难以满足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需求。同时,现有的信息化监管平台功能尚不完善,部分平台仅能提供检测数据的数值信息,缺乏过程曲线等直观数据,且无法实现实时视频监控,难以对检测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延长了审核时间,增加了审核难度。

(五)行业竞争无序与人员培训不足

部分地区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数量供过于求,行业竞争激烈,部分机构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降低检测标准,以低价吸引客户,导致行业恶性竞争。此外,检测人员培训不足,对检验标准理解不到位,操作流程不规范,影响了检测质量和监管效果。

别让超标车 “蒙混过关”!规范机动车排放检验刻不容缓!-有驾

二、应对策略

(一)强化监管与执法力度

1.完善监管体系 :构建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监管机制,明确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加强协同合作,实现全方位监管。

2.加强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 :定期全面检查检验机构,重点检查设备校准、流程规范、数据真实完整等。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严肃处理违规机构,公开曝光,形成震慑。

3.推进科技监管手段应用 :加快全国统一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实时上传共享,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自动比对识别异常数据,完善视频监控功能,确保检测规范透明。

(二)提升检验机构能力建设

1.加强设备标准化管理 :制定严格设备标准,要求检验机构配备符合国家最新标准的设备,定期强制校准维护,对不符合要求的机构责令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处罚直至取消资质。

2.规范检测操作流程 :制定统一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步骤要求,杜绝人为干预,加强内部管理制度指导监督,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检测规范化标准化。

3.强化人员培训与考核 :建立全国性培训考核机制,要求检测人员经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定期组织培训继续教育,确保队伍素质。

(三)推动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

1.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 :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制定自律规范,引导机构自觉遵守法规准则,开展诚信建设活动,表彰诚信机构,通报批评违规机构,营造良好竞争环境。

2.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 :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实时公布检测数据、执法检查结果,开通监督举报渠道,鼓励公众举报违规行为,查实给予奖励,形成全社会监督氛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