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小米汽车最近的表现,我忍不住想和大家聊聊这个“后来者”如何在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车市杀出重围。从去年SU7横空出世时的万众瞩目,到今年YU7亮相引发的现象级抢购,再到雷军自信宣布“下半年盈利”,小米的造车之路堪称一部逆袭教科书。尤其当看到二季度财报里汽车业务亏损收窄至3亿、毛利率飙到26.4%时,不得不感叹:这家科技巨头,真把跨界造车玩明白了!
---
🔥 销量稳如磐石,交付数据打破质疑
还记得年初有人唱衰小米“造车只是玩票”吗?现实给了最有力的回击:
- 单月交付持续破万 单月交付持续破万:5月SU7交付超2.8万辆,7月首次突破3万辆,稳居20万以上车型销冠;
- 半年成绩单亮眼:上半年累计交付15.7万辆,在新势力中冲进前四,仅次于零跑、理想和小鹏;
- 用户圈层持续破圈:YU7预售18小时锁单24万辆,女性用户占比达30%,苹果用户超52%——科技感设计+生态联动精准击中高端人群。
更关键的是,这些成绩是在SU7 Ultra碳纤维风波、行业价格战白热化的背景下实现的,足见产品力已赢得用户真金白银的投票。
---
💰 盈利倒计时:成本控制与高端定位的双重胜利
亏损收窄到3亿只是开始,小米盈利路径的底层逻辑非常清晰:
- 规模效应摊薄成本:SU7单一爆款快速上量,供应链议价能力飙升,单车研发/制造成本持续优化;
- 高端化定价策略成功:平均售价25.3万元(含税28.7万),毛利率26税28.7万),毛利率26.4%碾压行业——比特斯拉二季度18.2%高出8个百分点;
- 技术投入反哺体验:35亿智驾预算+自研芯片推进,让高溢价拥有硬核支撑。
对比仍在盈亏]]。
对比仍在盈亏线挣扎的蔚来、小鹏,小米用“少车型+高毛利+快交付”模式,跑出了新势力中最短的盈利路径。
---
⚙️ 技术长跑:藏在财报背后的硬核布局
盈利预期背后,是小米对核心技术不计成本的投入:
- 智驾系统迭代加速:YU7首发1000万Clips端到端模型,AEB响应速度达行业第一梯队(8-135km/h全覆盖);
- 自研芯片突破在即:玄戒O1手机SoC芯片月底发布,车规级芯片研发同步推进,打通“人车家生态”最后一公里;
- 工厂智能化升级:机器人技术导入生产线,产能爬坡效率提升(YU7量产倒计时中)。
这些投入或许短期拉高了成本,却为长期盈利筑起护城河——毕竟没有技术底气的“盈利”只是空中楼阁。
---
🚀 YU7量产在即,盈利只差临门一脚
随着7月YU7大规模量产启动,小米的盈利拼图即将完整:
- 产能瓶颈突破:合肥工厂全力备战,锁单24万辆的YU7交付若顺利,年销35万辆目标触手可及;
- 亏损持续收窄:Q2亏损环比Q1再降40%(5亿→3亿),规模效应+YU7高毛利助推下,Q3扭亏概率极高;
- 生态协同发力:手机用户转化率超60%,AIoT设备率超60%,AIoT设备近10亿台的存量市场,为汽车业务提供天然流量池。
雷军说“不打价格战,反内卷”,底气正源于此——用生态黏性取代低价血拼,才是健康盈利的王道。
---
💎 写在最后
从SU7的“生死交付”到YU7“生死交付”到YU7的“现象级预订”,再到盈利在望的财报捷报,小米汽车这两年的历程,几乎复刻了手机业务从颠覆者到引领者的路径。当友商还在“以价换量”的泥潭中挣扎时,小米用科技潭中挣扎时,小米用科技赋能的高端化策略,硬生生在红海中撕开一条盈利通道。
或许正如雷军所言:“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 当质疑者还在争论“互联网公司能不能造好车”时,小米已经用销量、毛利率和盈利时间表,给出了最铿锵的回应。接下来,就看YU7这把“盈利密钥”,如何打开小米汽车的全新篇章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