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逛商场,我发现一个特别魔幻的现象。
以前商场C位都是BBA,一群西装革履的销售跟你聊百年传承,聊德味儿,聊那种你听不懂但感觉很贵的机械质感。现在呢?C位全换成了国产新能源,销售小哥比我还像互联网大厂出来的,张口闭口就是算力、激光雷达、智能平权。搞得我一度以为自己走错了,这不是汽车展厅,这是中关村电子产品发布会巡演。
朋友聚会也一样,以前聊车,话题都是3系和C级哪个妞更多,现在全变成了“理想那个冰箱到底能不能放三只烤鸡”以及“小米SU7到底能不能防住熊孩子一脚”。
所以国产车是怎么从“爱买不买”变成“高攀不起”的?就一个词:掀桌子。
过去我们怎么造车?循规蹈矩。别人有发动机,我们研究发动机;别人有变速箱,我们研究变速箱。突出一个“好学生”心态,老师(合资品牌)画个三八线,我们绝对不越界。结果呢?人家玩儿了上百年,你拿头去追?你拿青春赌明天,明天还不一定有你。
现在国产车,尤其是新势力,直接开窍了,悟了。他们发现,最好的竞争,不是在别人的规则里玩到100分,而是直接把规则扬了。你不跟我比发动机热效率吗?好,我不装了,摊牌了,我用电机,直接物理静音,零百加速把你按在地上摩擦,就问你气不气?你不跟我聊底盘调校吗?是是是,你纽北跑得快,但大哥,中国有一半的路况是早晚高峰加修路,你那硬得能颠出胆结石的悬挂,有我空气悬挂加冰箱彩电大沙发舒服吗?
这就叫降维打击。打的不是产品,是场景。
以前的竞争逻辑是,我要在餐厅里做出比你更好吃的菜。现在的逻辑是,做菜太慢了,我直接把餐厅炸了,然后在废墟上开个烧烤摊,虽然不那么雅致,但架不住它香啊,而且大家还能自带酒水,参与感拉满。你看,大众跑去牵手小鹏,奥迪要买智己的平台,这叫什么?这叫打不过就加入。以前是市场换技术,现在是技术换市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然后就是那个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最让人看不懂的“智能”。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必须得说,现在国产车的很多功能,已经超越了交通工具的范畴,进入了某种“赛博修仙”的境界。它们的核心诉求已经不是把你从A点送到B点,而是让你在从A到B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飞升”的快感。
你说自动驾驶,这玩意儿的关键真不在特斯拉,我说句暴论,它在中国市场的关键在“老头乐”。任何一个工程师,你把代码写得再牛,算法模型跑得再完美,只要你没在晚高峰的菜市场被三个逆行的老头乐包夹过,你的自动驾驶就没有灵魂。只要大爷躺得快,摄像头算力再强,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就是技术的尽头是人情世故。国产车企就特别懂这个,所以他们搞各种场景模式,什么小憩模式、露营模式,恨不得给你集成一个自动炒菜模式。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
反观合资车,那个车机,感觉像是从诺基亚时代穿越过来的压缩毛巾,别说OTA了,它能不卡顿不黑屏,都得烧高香。这已经不是技术代差了,这是物种隔离。三体人看了都得被气活过来,说一句“你们这群地球人,真会整活儿”。
当然,最硬核的还是价格。
以前我们觉得,国产车卖个15万就是天花板了。现在呢?蔚来均价40多万,理想L9卖到快50万,仰望U8更是离谱,直接干到100万,而且还不是PPT,是真的有人买,买的人还觉得自己赚了。
这是为什么?因为信仰的锚点变了。
过去买奔驰的人,他买的不是车,是那个三叉星标带来的社交货币。你跟他聊性价比,他觉得你在侮辱他。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现在买蔚来、买理想、买仰望的人,也是一样的逻辑。他们买的是一种“新时代的身份认同”,是一种“我比你更懂未来”的优越感。他们享受的是在朋友面前演示自动泊车,是在露营地里用车对外放电煮火锅。这种体验,是传统豪车给不了的。传统豪车给你的是面子,新势力给你的是“里子”和“场子”。
你看,这不是简单的产品力胜利,这是品牌玄学的转移。最好的金钟罩铁布衫,就是品牌本身。
所以,整个市场都被这群“不务正业”的家伙给带偏了。大家都不好好造车了,开始比谁的车里能塞下更多东西,比谁的屏幕更大,比谁的零百加速更快0.1秒。整个行业陷入了一种癫狂的内卷,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自爆式冲锋。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后来者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这就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台上所有人都杀红了眼,但作为观众,我们看得很爽。
所以别再问国产车为什么越来越贵了。因为赛道变了,裁判也疯了,观众还嫌不够刺激。当你还在纠结买辆车代步的时候,人家已经把它做成了一个带轮子的智能手机、一个移动的轰趴馆、一个赛博养生舱。
这已经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个汽车江湖了。
所以,下次别再问什么车好了,你应该问,你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就问你怕不怕?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