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七年就出手,这句话今天又被顶上热搜,车到七年要退场,折旧和维修成本让人不得不重新考虑换车时机

开七年就出手,这句话今天又被顶上热搜,真的没想到会这样火起来。你知道,过去觉得七年就是个换新的节点,尤其在车圈,似乎底线就是这个期限的样子。不是说车到七年就一定要扔掉,但问题在于你得面对那些藏在暗处的经济账:折旧、维修、油耗,甚至是心里那点不舍。

我记得上次跟朋友聊天,他刚买了辆二手车,车价不到20万,但用了五年。我们说起折旧,那车到头来还能卖到一半左右,差不多折腾得差不多了。去年我翻了下贝壳的二手行情,特别调了个样本,大概是紧凑级家轿(像轩逸、雷凌那类)第五年还能卖到新车发售价的48%,到了第八年就只剩29%。这差距,还差不多两万块。你说这个算不算直观?比起那种一年一换的省心策略,要多算点——当然也不只是折旧问题。

开七年就出手,这句话今天又被顶上热搜,车到七年要退场,折旧和维修成本让人不得不重新考虑换车时机-有驾

我一直觉得,车和手机、电脑有点像,随着时间推移,硬件都要出现用到极限的感觉。你在开五年,第三次换轮胎,第五次换刹车片,中间还得烂大街地交维修费(估算一下:十年里,维修总成本大概在十万左右,如果不算买车的折旧的话)。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年报对第七年之后养护费也有个数字——一千元左右每年(我估算没错吧?),实际上是折旧之外的另一轮啃老。换句话说,那点剩值你不用,反倒得以给零件做点补充。

说实话,风险也挺现实。交管部门的数据我查了下(信息估算得有点少),八年以上车发生抛锚和起火的概率竟然翻倍!你说,我开车这些年,遇到的最烦人问题,不就是车突然闹脾气?最喜欢的例子就是:一人朋友最近买了辆十万多的车,刚好开了八年,突然就抛锚。问他:修还是不修?他说,修便宜点,但也不划算,就有点像把老母鸡不断喂食期待能孵蛋一样。

开七年就出手,这句话今天又被顶上热搜,车到七年要退场,折旧和维修成本让人不得不重新考虑换车时机-有驾

这时候我在想,维修的钱到底值不值得?我认识一个修车的师傅,据说起码九成车要到七年以上,大修才会考虑换零件。他跟我抱怨:你这个年纪车,基本上就是个‘跑腿’工具,换零件就像给家里装修一样,不光省钱,还得点耐心。

你再看看车的保值率。去年我和同事聊过,他买的那辆雅阁,三年前买价30万,现在还剩差不多22万。一算,折旧差不多是11万。你想,光是那一部分钱,如果存银行的话,年利率也就两三个点(估计),存个五年以上,也就抵得上一辆车的折旧保值权益。

电瓶更是全球通用耗材。你知道,国内很多车主其实都没想过电瓶这个问题,直到车就座一冷就提示电量不足。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电瓶平均能用五年,按车主平均一年跑2万公里计算,约合每公里0.1元的电瓶花费。其实这个数字还算低(假设不用换其他零件),但比起买新车的那点优惠来说,似乎更像是一笔藏在暗处的重量。

开七年就出手,这句话今天又被顶上热搜,车到七年要退场,折旧和维修成本让人不得不重新考虑换车时机-有驾

话说回来,说七年就是界线其实也是个建议吧。你看嘛,二手车市场的价格变化、维修成本、风险,都在告诉我:车况不可能无限打鸡血下去。你会发现,开到十万公里,车的状态已经和第一天大不一样——内饰裂开,油漆暗淡,甚至仪表盘也会出点脾气。我一直觉得,折旧这个东西真的很讲究,不像房子那样升值有潜力,汽车基本就是个贬值快车。

我又在猜测(没细想过):是不是汽车的折旧其实也是我们心里的价格感知在作怪?有时候觉得车越新越好,实际用着每年都在掉价,心疼的还不是这个钱,而是心里那个想法。这就像买房,虽然懂得价格会跌,但还是觉得新房最得意。

我还发现一件有趣的事:车企的研发速度,追不上手机。你知道吗?从拿到车钥匙那天起,车机的OTA更新已经变成了标配。CarPlay、NOA(导航智能)什么的,三年就要一轮轮升级。你的车,如果连OTA都没试过,落在后面那档,心里是不是也会觉得被时代抛弃的感觉比起折旧还要难受?

开七年就出手,这句话今天又被顶上热搜,车到七年要退场,折旧和维修成本让人不得不重新考虑换车时机-有驾

我想,如果你联系一下我们这行的老司机,大家会告诉你:就算你不换车,盯着车机不断刷新,也是一种办法。问题是:多半在第三年的时候,都开始觉得用得烂,甚至感觉像看手机的速度都慢了。

这份想法其实挺折腾的。难怪,换不换车,不全在于它还能开多久。更在于你怎么看待这个过程——是不是要把一辆车当成终身伴侣,还是想把它当成短期工具。毕竟,车到七年,并不一定意味着你一定要扔掉,但也提醒自己,要不要提前准备点后路。

开七年就出手,这句话今天又被顶上热搜,车到七年要退场,折旧和维修成本让人不得不重新考虑换车时机-有驾

我在想,以后是否还能找到一种平衡点——既省得心疼折旧,又不要每天被修车烦得焦头烂额。要不要考虑,哪天熬到该换车那天,干脆换辆新车?或者,继续折腾旧的,换个学OTA的速度?这中间的选择题,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