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车一箱油,电车充三次,1000公里高速谁更省心?

一到放长假的时候,高速公路上就总能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可以说是咱们这个时代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缩影。

一边是开着传统燃油车的司机们,车开到服务区,花个五到十分钟加满一箱油,然后就能精神抖擞地继续跑上个七八百公里,心里那叫一个踏实。

另一边呢,是开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朋友们,好不容易进了服务区,还得先找充电桩,找到了还不一定有空位,排队半小时算是运气好,接上充电枪,最快的快充也得等上三四十分钟,才能勉强补充个三四百公里的续航。

油车一箱油,电车充三次,1000公里高速谁更省心?-有驾

这一来一回,同样是一千公里的回家路,开油车的朋友可能早就到家吃上热乎饭了,开电车的朋友可能还在第二个服务区里,一边刷着手机一边焦虑地看着充电进度。

很多人就会纳闷,这电动汽车平时在城里开着又省钱又安静,怎么一上高速就变得这么“娇气”了呢?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难道真的是技术还不过关吗?

咱们先得从一个最基本的物理原理说起。

电动汽车的电动机,它的工作特性跟咱们熟悉的汽油发动机完全不一样。

电动机在城市里走走停停、频繁启停加速的时候,效率特别高,动力响应也快,所以大家会觉得在市区开电车非常舒服。

但是,一旦上了高速,需要长时间保持在每小时一百公里以上的速度匀速行驶,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

这就好比让一个百米冲刺的短跑冠军去参加马拉松比赛,虽然起跑飞快,但他的能量消耗方式决定了他根本不适合长距离的耐力跑。

电动机在高速巡航时,为了克服巨大的空气阻力和维持高速,需要持续不断地以很高的功率运转,这时候它的能源效率会大幅下降,电量的消耗速度会比在市区里快得多,甚至是以成倍的速度在增加。

说到空气阻力,这绝对是电动汽车在高速上的头号“隐形杀手”。

咱们平时可能感觉不到空气有什么力量,但当汽车的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公里时,车辆消耗的能量里,有超过百分之六十都是用来推开前方的空气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好像你的车一直在顶着一股强风在开。

而很多电动汽车为了在底盘里塞进一块又大又重的电池,车身的设计往往会更注重内部空间,有时候在空气动力学上就做出了一些妥协,这就导致它们在高速行驶时需要消耗更多的电能去克服风阻。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第三方的实测数据,结果都非常真实。

比如一辆厂家宣传充满电能跑650公里的电动车,在测试中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在高速上匀速行驶,最后实际跑下来的里程可能只有370公里左右,续航里程直接缩水了超过百分之四十。

这就意味着,厂家给出的那个理想续航数据,在真实的高速长途场景下,咱们心里得先给它打个六折或者七折,不然就很容易在路上陷入没电的窘境。

油车一箱油,电车充三次,1000公里高速谁更省心?-有驾

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站出来算一笔经济账,说开电车省钱啊。

这个确实是事实,咱们也来算一下。

同样跑一千公里,一辆普通的家用燃油车,百公里油耗算8升,现在油价差不多8块多一升,总油费大概在650元上下。

而电动汽车呢,就算是在高速服务区用比较贵的商业充电桩,一度电平均2块钱,百公里电耗我们往高了算20度,算下来一千公里的电费也就400块钱,如果规划得好,在一些地方充电还能更便宜,省下三四百块钱是实实在在的。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了省下这笔钱,你付出了什么代价?

是多花在路上的三到四个小时,这还不包括可能遇到的排队等待时间。

对于很多人来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

这多出来的几个小时,是陪伴家人的时光,是旅途中的一份好心情。

如果因为充电排队而变得心烦意乱,甚至影响了整个假期的出游体验,那省下的这点钱到底值不值,就真的需要每个人自己去衡量了。

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开燃油车的人,心里是非常有底的。

油表亮了黄灯,也知道车里剩下的油至少还能稳稳当当跑上五十公里,而且几乎每个高速出口附近都有加油站,全国的加油站网络覆盖得密不透风,补能这件事几乎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

但电动车车主的心态就完全不同了。

仪表盘上显示续航还有150公里,心里就开始发慌了。

因为他不知道这150公里是不是“实在”的,路上要是开个空调、遇到一点逆风或者上坡路段,续航里程可能就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下掉。

更让他担心的是,导航上显示的下一个服务区充电桩,到底能不能用?

油车一箱油,电车充三次,1000公里高速谁更省心?-有驾

会不会被占用了?

会不会有故障?

这种种的不确定性,会给整个长途驾驶过程带来持续的心理压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里程焦虑”。

这种精神上的消耗,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当然,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电动汽车在高速上的这些短板,并不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事实上,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完善。

你现在看到的很多问题,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比如,现在很多新的高端电动车型已经开始应用800V高压快充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做到“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200公里”,这已经把充电时间缩短到了和加油差不多的水平。

在电池技术方面,像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研发也在不断取得突破,未来电池的能量密度会更高,同样体积的电池能储存更多的电量,续航里程自然也就更长。

更重要的是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根据规划,未来几年内,全国的充电桩数量将会有爆发式的增长,特别是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设施,会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增加更多的大功率超快充充电枪。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开电动车跑长途的体验一定会比现在好得多。

不过,就眼下这个阶段来说,如果你确实有频繁的长途出行需求,比如说经常需要跨省出差或者节假日固定要开长途回家,那么燃油车或者另一种更聪明的解决方案——混合动力汽车,可能是更稳妥和理性的选择。

特别是我们国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可以说是完美地解决了当前阶段的这些痛点。

比如像比亚迪推出的DM-i技术,搭载这项技术的车型,像秦L,在满油满电的情况下,综合续航里程可以达到接近两千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

意味着你从北京开车到上海,中途甚至都不需要进服务区补给能源。

这种车型的逻辑非常清晰:在城市里上下班代步,你就把它当成一辆纯电车来开,用电成本低,驾驶体验也好;一旦需要跑长途上高速,它就自动切换成一台高效的燃油车,发动机开始工作,彻底消除你的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

这种“城市用电、高速用油”的策略,既享受了新能源带来的经济性,又保留了传统燃油车的便利性和可靠性,可以说是当下最符合中国国情、最能满足大多数人复杂出行需求的一种智慧方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