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续航308公里的四驱轿跑你见过吗?今天大家都见到了,东风奕派007+这车一亮相,感觉就是跑起来的感觉。最核心的卖点,就是操控。你知道的,国内很多电动车都偏向价格党或者长续航,少有人把操控放在第一位。东风这次直接喊出了水平操控,还把张臻东拉出来跑赛道,说要用实际表现证明。
我原本以为,这次改款会主要在续航上做点文章,也就续航上。毕竟308公里的续航放在纯电轿跑里算中规中矩,没突破不说,但对于价位不到15万的车来说,能做到这个水平其实也挺不容易,毕竟电池成本追不上。没想到他们在操控和黑科技上做了大动作。例如,标配激光雷达,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我翻了下官网参数,激光雷达我估计也是国产那几家供应的,传感器普通,成本其实不算贵。关键是,配合这个电动尾翼,你说轻松塑造运动感。
我还注意到,尾翼是电动可调的,不光带来空气动力学的帮助,还能变成空气中最拉风的随时冲刺状态。这个功能,连续开了几天,深夜高速下调节尾翼那一幕,居然还有点科幻电影的感觉。
说到操控,张臻东平时自己就是拆车集中营的人,跑赛道只是态度,不是炫耀。曾经和他一起在试驾会上的人都知道,他对悬挂调校极为苛刻。他说,操控的核心不在于极限,而在于线控感和指向性。我猜他一看这车的调校方案,就觉得这是有料的。驱动方面采用了四驱系统,双电机合计输出达400千瓦,爆发力够用,大概也能跑出3.7秒的零百,那速度,虽然在部分粉丝眼里还不够疯,但对于这价位绝对够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价格是不到15万,这个数,你说它能不让人震惊吗?我也知道,市场太卷了——不只是卷续航和价格,还在卷操控体验。比如同级的运动新能源车,价格多贵出几万,续航都不一定比得过。这个308公里续航,可能算是牺牲点,不像传统燃油车那样追求长途,但在城市和短途通勤里,够用。续航差点,充电快,照样能解决不少问题。
卖这个价格我就不用多想了——利润空间有限。这车你要说它是贴着操控卖的,可能真是。它的核心卖点,还是操控感受和酷炫科技,而不是续航。对我来说,最奇怪的是,有人真会去认这个代价买一台刷百公里快感的电动车。没细想过,这样的车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是追求运动感」的名副还是单纯炫车技;又或者,就是张臻东的赛道梦在里面折射。
这里面还有一个点值得琢磨。你问我:这车看不见的科技能撑多久?激光雷达,能看穿高速行驶中的盲区,但用了几年后,技术成本会掉下来,市场就会普及。同理,尾翼、电机技术也是如此。其实我还在想,像这样价格实现的车,制造成本到底有多低?其实我觉得,很多细节光看硬件,想象不出背后复杂的研发流程。
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着转角的尾灯,心里暗叹:这车的灯差好多,特别是在夜里开,灯光和光影设计,真是讲究。真要问我,要不要买,我还得考虑点:维修后续成本以及二手保值率。估算一下,百公里油钱差不多4到5块钱,电费我大概心算,电费可能更低点,算下来,十年用下来,总体能比燃油车省不少。
这个车拼的还是未来感与操控体验的结合。它不像某些车,续航能跑千公里,卖的也是长远。它是用技艺、用调校,用科技的新鲜感在吸引我。
我有个问题:你觉得,这样的科技堆砌,能撑多久?还是说,像这套激光雷达+电动尾翼,会不会变成配置标配,变得像普通装备一样稀松平常?这又会不会让我们对于运动电动车的期待,又回到最初的玩票状态?
(这段先按下不表)每次站在厂房里,看着一堆堆零件从流水线上出来,突然觉得:这些东西,离我们实际体验的距离,有点远。制造一个能跑、能操控的车,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生活的平衡。
你说,我是不是太使劲儿在想这个车了?可能吧。但是,我心里一直在琢磨,未来这样的高科技操控会不会成为标配?又或者,市场会不会逐渐变成科技堆叠+用料,以技术换速度的套路?真不知道。
即使走到这一步,我还是会去试驾。毕竟,这样的车,除了屏幕上的参数,自己感受才最重要。你觉得,操控的乐趣还在不在,才是真问题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