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看到享界S9T的宣传资料时,心里那点对旅行车的刻板印象又被激活。毕竟,过去的几年前,旅行车在中国就像个藏在角落的小伙伴,不咸不淡,大家爱看SUV,也没人真的把它放在心上。这次一睹S9T的真容,我一下子意识到:这可能不一样。
记得跟个同事聊天,他在华为门店里做销售。刚推上新车时,他兴奋地说:这款空间大得,感觉像家一样,试驾后分分钟想入手。那会儿我问:价格咋样?配置咋样?他皱皱眉,反问我:你知道30多万能买到这么大的空间,也搭上华为智控,真的是少见的。30.98万起,对比同级别的旅行车,这个价算是不少学问。
第一眼感受,享界S9T的空间战斗力挺猛的——后备箱承载力说白了能装20个20寸行李箱都不成问题(估算,样本少,可能有偏差)。空间巨大,放倒后排简直像拼搭一张床。有人会问:用料和布局真的能抗住家庭出游的频繁折腾么?我会告诉你,这就像我刚装修新屋,布局合理,空间利用得相当到位,都是生活的智慧。
设计的黄金比例,我全都猜测:长宽比例都像是刻意调配好的,既能造就优雅的外观,又不失运动感。这也是为什么仙踪绿配色赋予它一种外刚内柔的既视感。要是你问我:是不是美学语言有点公式化?我偏觉得,设计稍微带点油腻的古板,但考虑到它要兼容多场景,倒也合理。
说到空间的另一大看点——纯电版的前备厢。38L空间,算是给你多一个放手机、钥匙的地方吧。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竟然发现它能放下一个行李箱和一堆家庭小物件了(这段先按下不表)。这让我想到,买车最为纠结的其实是载物空间怎么才够用。想想,我自己的亲戚,出门都是带着大箱子,每次都觉得空间太紧张。
你猜,这车的用料到底是不是炒作而已?我觉得华为的技术加持让它在智能座舱上的确硬核。用了16.1英寸的大屏,配合12.3英寸副驾屏幕,整个交互就像手机投屏到车里,多屏联动体验很顺滑。就像打游戏时边操作边看攻略,没有卡顿。支持全场景语音,反应快,能让我想到:这是不是太聪明反而会带来疲劳?我还挺犹豫,这样配置是否对用户是福音还是负担。
说到驾驶辅助,压力就来了:36个传感器、4颗激光雷达,听上去很高端,其实本质就是增强安全感——就像你开车时身边带了一圈护卫。我还在想:这样的配置一方面成本高,另一方面,出事概率也降低不少。问:这样的辅助功能,真的能让驾驶变得更安心么?我没细想过,但觉得不至于让人担心变多。
供应链的事情也是不得不考虑。一台享界S9T,产能能到每2分钟一台,换句话说,可生产量还算稳吧。这点就像流水线上的面包,快了点,但还能维持新鲜。华为生态订单系统,保证了交付效率。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硬件总是决定成败,如果芯片断供怎么办?这我估算,加上是批量生产,月销量可能在3000到4000台左右,算是基本盘。
对比竞品方面,蔚来ET5T优点是换电技术——嘿,这个优势你别忽视。能快速换个电池,出门不用担心续航短,感觉像点烟的动作,轻松方便。要是在天冷冰冻的时候换电站不在附近,那不就变成空跑?
腾势Z9GT在尺寸上更大——很多人会喜欢大空间,一看3125mm的轴距,心里就很爽。零百破3.5秒,性能是真的强,但续航比享界S9T少点。在价格到49.98万的豪放区间,与享界S9T而被看成家庭第一车是不是有点差距?我觉得,两个车的定位不一样,像弹簧在不同的弹簧盒子。问:追求性能的用户,真的会考虑旅行车么?这不太好说。
我其实一直在思考:这个价位,很多家庭用户其实是看中空间和科技,性能倒在其次。享界S9T拉满配置+个性化选装,可以理解为买豪车还要讲性价比的思路。它们的配置差异不大,但配置全系标配,意味着买家可以入门就拿高端,减少选择难度。这个策略虽然明智,但会不会让人觉得其实没那么便宜?我心里有点问号。
讲到销量,刚才看到订单数——1小时5000台,挺吓人的。市场接受度还在观察中——但国内旅行车市场还在萌芽期嘛。可能就是像我刚买的新手机,品牌还得培养培养。你会不会觉得:旅行车会不会变成第二个SUV?
我想用一个比喻:就像家里那只老猫,虽然它平时懒懒的,但突然闹腾起来,所有人都注意到了它的存在。享界S9T也是这样——摆在货架上还算稀罕,但一旦市场打开,恐怕会引发新一轮关注吧。
最后我颇为犹豫:这车,真能打动那些小家庭或者城郊出行的人吗?除了配置、空间外,那些用心体验的细节——比如转弯时的悬挂感受,是否会被忽略掉?我心里还有个疑问:日后修车、养车,谁能给出最真实的答案?细节永远藏在座椅的缝隙里,行李箱的缝隙里,或者车门的咔哒声中。
这车的温度到底是多少?我还没搞清楚。但愿出行的家人,能拉一拉行李箱,感受到那种空间的宽裕,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的味道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