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性能怪兽,百公里油耗1升,4.3秒破百秒杀特斯拉

咱们今天聊个事儿,一说起华为,大伙儿心里头肯定都挺自豪的,觉得这是咱们国家科技的门面。

从手机到通信技术,华为走到哪儿都是硬邦邦的实力派。

所以,当华为下场参与造车,推出了问界这个品牌,很多人都充满了期待,觉得这下子新能源车市场要变天了。

华为性能怪兽,百公里油耗1升,4.3秒破百秒杀特斯拉-有驾

可让人有点纳闷的是,华为深度赋能的问界M5,一款从参数上看几乎找不到短板的车,在市场上的表现却总有点雷声大雨点小,没能像大家预期的那样成为爆款。

尤其是跟它的老对手特斯拉Model Y摆在一起,销量上总差着那么一截。

这台被很多人称为“性能怪兽”的车,配置拉满,技术在线,为什么就是没能让大多数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钱包呢?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首先得承认,问界M5这台车的底子是真不错,硬实力摆在那儿,谁也否认不了。

它给消费者提供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增程式,一种是纯电。

咱们先说这个增程版,这简直是为中国家庭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

很多人想买电车,图的是起步快、用车成本低,但心里总有两个疙瘩:一个是跑长途怕续航不够,在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能急死人;另一个是家里没法装充电桩,天天去外面找公共充电桩也麻烦。

问界M5的增程版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华为性能怪兽,百公里油耗1升,4.3秒破百秒杀特斯拉-有驾

它车里头装了个小型的发电机,平时你可以把它当纯电车开,享受电车的安静和提速,上下班通勤足够了。

真要出远门或者没地方充电了,直接去加油站加油就行,车里的发电机就会烧油来发电,驱动车子继续跑。

这样一来,它的综合续航里程能达到惊人的一千四百多公里,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你从北京出发,一路开到广州中途都不用愁能源补给。

而且,它的加速性能也一点不含糊,四秒多的百公里加速,在马路上基本能让你体验到性能车的推背感。

更关键的是,即便是在电池没电、纯靠烧油发电的情况下,它的油耗也比同级别的燃油SUV要低不少,综合算下来,日常使用成本非常有优势。

再看它的纯电版,六百多公里的续航也达到了市场主流水平。

而且,问界M5还有一个特别大的亮点,就是全系都给你配上了华为引以为傲的激光雷达。

在二十多万这个价位的车里,这可是相当罕见的配置。

有了这个硬件,像高速上自动辅助变道、在停车场里自动找车位停进去这些高级的智能驾驶功能,就不再是五十万以上豪车的专属了。

华为性能怪兽,百公里油耗1升,4.3秒破百秒杀特斯拉-有驾

可以说,从技术参数和硬件配置来看,问界M5绝对是诚意满满,堆料堆得足足的。

可就是这么一台看起来哪哪儿都好的车,销量数据却有点尴尬。

去年一整年,问界M5卖了三万多台,平均到每个月也就三千辆左右,最近虽然有所起色,冲到了四千多辆,但这和它同门的大哥问界M9比起来,差距就太明显了。

问界M9是一台起售价就超过五十万的豪华SUV,每个月的销量都能轻松过万,订单多得都生产不过来。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贵的卖得好,便宜的反而卖不动。

为了刺激销量,新款的问界M5还降了两万块钱,起售价降到了二十三万以内,但市场反应依然不温不火。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用最好的食材做了一道菜,色香味俱全,价格还公道,结果大家只是围观叫好,最后还是去吃了隔壁的家常菜。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

我觉得首先是宣传和沟通上出了偏差。

华为性能怪兽,百公里油耗1升,4.3秒破百秒杀特斯拉-有驾

问界M5手里最厉害的一张牌,其实是“省钱”和“方便”,尤其是增程版,它完美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让你可以毫无顾忌地开着它去任何地方,同时用车成本又远低于燃油车。

这本该是它最核心的卖点。

但是,我们在各种广告和宣传里,听到更多的是“鸿蒙智能座舱有多流畅”、“零百加速有多快”、“智能驾驶有多聪明”。

这些点当然是优点,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用户来说,可能不是最优先考虑的。

加速再快,日常开车也用不上几次;智能座舱再好,也需要花时间去学习和适应。

反观人家比亚迪,当初推广DM-i混动技术的时候,口号就特别直接:“一箱油跑一千公里!”就这么一句话,简单明了,直击人心,不管你懂不懂技术,一听就知道这车最大的好处是省油、能跑远路。

结果,比亚迪的相关车型一下子就卖爆了。

问界M5没有把自己的核心优势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最广大的消费者,它的宣传有点像是在跟懂技术的发烧友对话,而不是跟过日子的普通老百姓沟通。

其次,竞争对手的优势和自身的产品定位也带来了一些麻烦。

在二十多万这个价位,特斯拉Model Y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大山。

华为性能怪兽,百公里油耗1升,4.3秒破百秒杀特斯拉-有驾

咱们得客观承认,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顶级的,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辆车,更像是一个科技潮品。

而且,Model Y在空间实用性上做得确实非常出色。

它的后排地板是纯平的,中间坐人也不会难受,加上超大的后备箱和前备箱,装载能力非常强,特别符合中国家庭对“大空间”的偏好。

相比之下,问界M5为了追求运动感,设计成了轿跑SUV的溜背造型,虽然看起来很帅,但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后排的头部空间,而且后排中间的地板有凸起,长时间坐三个人会比较拥挤。

这样一来,一个追求品牌和空间的家庭用户,在两者之间做选择时,天平就很容易倾向Model Y。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问界品牌内部的产品线布局,可能也让消费者产生了一些困惑。

问界M9的成功,把“问界”这个牌子一下子拉到了豪华车的高度,大家都觉得华为造的车就应该是高端、昂贵的。

可一回头,发现问界M5只卖二十多万,这个巨大的价格差距,可能会让一些消费者心里犯嘀咕:“同样是华为加持,为什么价格差这么多?是不是这台便宜的M5在用料、技术上有什么妥协或者缩水?”这种定位上的模糊,没能让M9的高端形象有效地为M5背书,反而可能让一部分潜在客户对M5的品质产生了疑虑,影响了他们的购买决策。

总的来说,问界M5毫无疑问是一款技术实力非常过硬的好产品,它身上凝聚了华为大量的先进技术,代表了中国汽车工业在智能化和新能源领域达到的新高度。

它的问题不在于产品本身不行,而在于如何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消费者能立刻感知到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并且用最有效的方式告诉大家。

在如今这个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新能源市场,光有好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如何精准地满足目标用户的核心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

问界M5这台“性能怪兽”要想真正发挥出全部潜力,还需要在市场沟通和产品策略上,做出更精准的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