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一条深夜微博把车圈炸醒了:“小米YU7标准版,很多人误以为是入门版或者丐版,但实际上非常强大,续航高达835公里,700 Tops 算力的Thor芯片和激光雷达等等,配置绝不输于竞品Pro版和Max版。 ”
他顺手甩出投票选项:低调一点继续叫“标准版”,还是直接对标竞品升级成“Pro或Max版”? 短短几小时,上万网友涌进来表态,评论区瞬间变成大型辩论现场。
一、名字引发的误会:标准版成了“背锅侠”
雷军这次公开点名“标准版”的命名困境,背后藏着用户认知的错位。
很多人看到“标准版”三个字,下意识觉得这是入门级配置——电池小一点、雷达少几个、加速慢两秒,总之就是“能开但别期待太多”的版本。
这种刻板印象让雷军很无奈。
他反复强调,YU7标准版搭载96.3kWh大电池,CLTC续航835公里直接登顶中大型纯电SUV榜首;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算力700TOPS的英伟达Thor芯片全系标配,和Pro版、Max版完全一致;就连800V高压平台、四活塞卡钳、连续阻尼可变减震器这些硬核配置,也一个都没少。
论性能,标准版5.88秒破百,极速240km/h,比特斯拉Model Y后驱版(6.9秒)还快一截。
“这哪是丐版? 分明是披着羊皮的顶配! ”一位预订车主在评论区喊话。
二、改名大战:网友的投票与厂商的野心
投票开启后,两派观点激烈碰撞。
支持改名的一派认为,市场就是“看菜下碟”:既然配置比竞品Pro版还强,就该叫Pro版甚至Max版。
他们提议学理想汽车搞“名称升维”——标准版改Pro,Pro改Max,Max改Ultra,用标签确立高端形象。
但更多人投了反对票。
超过1万网友(总投票1.4万人)选择“继续叫标准版”,理由很直白:“特斯拉标准续航版也叫Standard,谁真当它是低配了? ”
在他们看来,新能源车“入门即满配”已是常态,纠结名称反而显得不自信。
更有人调侃改名可能引发“通胀”:“今天改Pro,明天用户就要Ultra,后天是不是得造个宇宙版? ”
这场争论背后,其实是小米对品牌定位的焦虑。
雷军曾公开表示,YU7“对标Model Y的配置,卖30几万才合理”,但最终标准版定价25.35万,比Model Y后驱版(26.35万)还低1万。
高配低价策略虽拉满性价比,却也让“标准版”名称显得过于谦虚。
三、被低估的硬实力:标准版藏着哪些王炸?
抛开命名争议,YU7标准版的参数确实颠覆了行业对“入门款”的认知。
续航碾压同级:835公里续航不仅超越Model Y长续航版(688公里),甚至比售价40万+的蔚来ES6(625公里)多出210公里,通勤一个月不充电成为可能。
智驾零阉割: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英伟达Thor芯片,支持城市NOA(后续OTA),而Model Y的FSD需额外花6.4万选装。
舒适性越级:前排双零重力座椅、10点按摩、4.6L车载冰箱、25扬声器杜比音响,这些传统豪华车顶配才有的配置,在标准版上全部保留。
一位汽车博主算过账:如果去掉“标准版”标签,按配置对标竞品,这车完全有资格卖到30万档。
四、命名玄学:小米的字典里没有“低调”
小米对产品命名向来热衷“造梗”。
从SU7被戏称“速7”,到YU7定名“御7”(取“御风而行”之意),每次发布都像在玩文字游戏。
这次“标准版”争议曝光后,网友翻出雷军过去的命名套路:“当年小米手机青春版被骂减配,现在汽车标准版又被嫌太强,雷总起名比造车还难! ”
甚至有人建议:“下次发布会带本《新华字典》,现场验证雷军脑洞。 ”
这种命名焦虑背后,是新能源市场残酷的认知战。
理想L系列用“Pro/Max”明确区分档次,蔚来ET5直接称“标准版”却无人质疑——因为用户默认蔚来就是高端品牌。
而作为新入场的小米,既要靠“标准版”低价走量,又怕名称拉低品牌调性,陷入两难。
五、用户的选择:务实派用钱包投票
市场反馈或许能终结这场争论。
尽管命名遭质疑,YU7标准版订单占比却超过50%,成为最畅销版本。
车主们的理由很实在:“27.99万的Pro版只多了空悬和四驱,但续航还少了65公里,对我这种市区通勤的毫无意义。 ”
更精明的用户算细账:标准版比Pro版便宜2.64万,足够装五年家用充电桩;比特斯拉Model Y省下的1万元,正好覆盖保险和上牌费。
在他们眼中,“标准版”不再是低配代号,而是“高性价比”的代名词。
一位上海车主留言:“只要配置没缩水,叫丐版我也认——毕竟省下的钱够买300杯雷军同款小米粥了。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