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的上市堪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象级事件:18小时锁单24万辆,刷新全球车企销售纪录,3分钟内订单突破20万台,印证了小米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与产品吸引力。然而,这场狂欢背后,系统崩溃、交付延期、友商截胡、“黄牛”横行等问题接踵而至。
近日,400多名消费者反映,6月26日22:00准时订购小米YU7,APP弹出“身份信息输入有误”,限购等提示,无法顺利支付定金。系统BUG叠加近期YU7的诸多“黑料”,不免让人担心小米YU7是否会把小米SU7的坑又踩一遍。
交付周期长,被友商“截胡”
小米汽车的订单系统故障,被指与小米预设的反“黄牛”机制有关——开售24小时内限制个人/企业各购1单,但技术漏洞反而被“黄牛”利用。二手平台涌现大量加价订单,溢价高达3000至4万元,且交付周期越短,溢价越高。
目前,黑猫投诉平台相关集体投诉达472件,用户核心诉求直指小米“以技术缺陷转嫁成本责任”。这一幕与小米SU7刚上市那会何其相像。
目前小米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年产能仅15万辆,且SU7已占据大量产能;二期项目尽管已完成规划验收,但量产时间不明。即便二期项目迅速投产,面对24万份锁定订单,部分消费者提车时间也将迟滞至明年。届时,用户或将面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调整和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不确定性。
“黄牛” 的大量涌入,使得交付周期进一步拉长。对于迫切欲提车用户,除以更高价格从“黄牛”手中购买转让订单外,只能选择退订或购买其他品牌,而这无疑给了其他车企“截胡”的机会。
据了解,蔚来、阿维塔和极氪均推出针对已预订包括小米YU7在内的多个品牌车型的用户如转而购买自家产品,可享受退订补偿的相关政策。其中,蔚来、阿维塔以“抵扣车价”的方式进行全额补偿,极氪则奖励相应金额的积分。
安全争议依然是最大的“坑”
尽管尚未正式交付,YU7试驾车已曝出赛道刹车片起火、高架追尾等事故视频。这与SU7的“绿化带战神”外号形成危险呼应。
小米YU7虽然对标特斯拉MODEL Y,但从整车造型来看,摆明就是“致敬”法拉利Purosangue,甚至被称为法拉利Purosangue平替。毋庸置疑,小米汽车的两款产品能够成为爆款,除了产品力和营销外,与保时捷、法拉利这种豪华跑车“撞脸”,也是许多人为之买单的原因之一,甚至许多买家,都默认他们买的就是与保时捷、法拉利一样的性能超跑。
然而,“超跑性能”标签与家庭SUV实用性之间的割裂,可能引发用户预期崩塌,甚至可能被吐槽:“花30万买的不是法拉利,但小米让我们以为它是”。
从销量狂欢到体系能力建设
面对YU7的爆单,小米亟需在三个层面行动。
首先是用户权益灵活化,应该考虑对超26周交付订单开放定金退款或改配通道,避免政策损失由用户承担;参考特斯拉的1000元低定金模式,降低决策压力。
其次,产能与售后协同,加速二期工厂产能释放(目标月产3万辆),同时填补售后网络洼地。据悉,目前小米汽车在全国仅33家服务中心,湖北车主补漆需往返700公里,上海维修预约排队14天。
另外就是安全营销再校准,公开YU7安全测试数据,将“晕车舒缓模式”(官方称可降低51%晕车率)等家庭友好功能前置宣传,回归实用主义定位,避免用户预期与实际表现产生错位。
记者观察
3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辆,开售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这是小米YU7创造的销量神话。雷军坦言“距离全球行业领导者还很稚嫩”,而YU7的困局正是这一差距的映射。当订单量成为“幸福的烦恼”,产能、服务、安全等长周期能力才是真正的试金石。销量就是硬道理,但销量不是唯一的道理,在订单比SU7更火爆的形势下,YU7理应做得更好。小米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的现象级品牌,快速崛起之下,还要行稳致远,这才是中国品牌之幸,中国制造之幸。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