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集团换名辰致科技,国企老牌新身份,网友疑惑像民企?
六月的天,重庆还是有点闷热。朋友圈突然刷屏了一个消息——长安汽车集团改名字了。辰致汽车科技集团,这新名字一出来,我手机差点没反应过来,还以为是哪家造车新势力冒头。
说实话,从小到大,“长安”这俩字就像烙在脑子里一样。小时候家门口那辆方头方脑的面包车,上面贴着“长安”,现在还记得那种油漆味和夏天晒得发烫的座椅。后来自己买第一辆代步车,也曾纠结过要不要选他们家的SUV——毕竟身边不少亲戚朋友都用着,说耐操、省心。
但这次6月23日官方一锤定音,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这一下子,不光是我懵圈,好多网友也跟着迷糊:这不是老牌国企吗?咋起个听起来像民营企业似的新名字?“辰致”两个字,看半天才念顺溜,总觉得不如“长安”上口。
其实网上争议挺多,有人直接吐槽说这是把自家金字招牌给扔了。我妈看到新闻还问我:“以后你们开会还能见到‘长安’的人吗?”她一直觉得这个品牌靠谱,是因为它历史够久,说起来让人安心。但官方很快就澄清啦:只是控股公司换个马甲,咱们熟悉的“长安汽车”品牌、商标、售后啥都不变,该怎么卖还是怎么卖。
不过也能理解大家担心。有些朋友以前遇到别的车企重组或者股东变动时,那售后服务确实有点乱套,一会儿电话打不通,一会儿配件涨价。所以一听说要改名,就怕自己的质保、维修受影响。不过据官方讲,这回不会折腾用户,原来的渠道和政策全都留着。不知道实际体验是不是能做到这么平稳,只能慢慢看吧。
其实绕了一圈,更名背后的故事比表面复杂多了。这事跟央企改革有关,说白了就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调整。今年6月初国务院批下来,让兵装集团(原本是间接控股)分离出去,然后让新的独立业务由国资委直管。这样一来,“辰致”算是脱离兵装体系,以后发展方向更聚焦在技术研发,比如智能线控底盘这些领域。而赵非继续当法定代表人,公司架构基本稳定,就是顶层发生变化罢了。
有人可能纳闷,为啥偏偏叫“辰致”?据业内分析,新名字突出的是科技属性,把制造业标签往下收一点,更强调创新能力。从整车制造转向技术输出,这路数也是近几年很多大厂想走但没走明白的一条道。“智能底盘”“新能源核心零部件”,这些词听起来很高端,但对普通消费者其实感知并不强烈,大多数时候我们关心的是油耗低不低、空间大不大、毛病少不少,对吧?
而且啊,现在中国三大央企格局算是成型——东风、一汽,还有刚刚升格完毕的辰致(前身就是咱们熟悉的那个)。重组计划里,本来还有传言说要合并,但最终否掉,各干各的发展路线。这么做好处明显,自主权更多,不容易被各种博弈牵制住手脚,对于决策效率提升应该挺有帮助。我之前去试驾活动时碰到几个工程师,他们聊起研发周期,都希望流程再快一些,不然等审批下来,新技术早被别人抢先一步量产出来啦。
至于未来潜力嘛,现在看最大王牌就是线控底盘。据说50亿资金砸进去搞研发,而且还有一体化压铸工艺加持,把生产时间缩短不少。一位做供应链的小伙伴私下讲,这两年零部件国产替代速度惊人,但芯片算法之类依赖外资的问题还真不好解决。他自己去年修电动车的时候,就遇上主板芯片断货,只能等海外供货恢复才行。所以即便有雄厚资本和国家支持,要真正实现完全自主,还需要时间磨合和积累经验啊!
也不能忽略挑战。在新能源赛道上,无论进军东南亚还是欧洲市场,人家特斯拉、比亚迪早已卡位成功,要突破可不是靠一个新名字就行。而且从管理结构来看,从军工体系三级子公司转成独立央企,中间涉及流程优化、人事调整……每一步都是细活儿。有时候想想,一个企业哪怕实力再强,如果内部协同出问题,也难免陷入瓶颈期。我认识的一位维修技师,他总抱怨最近系统升级太频繁,每次培训材料堆成山,小错不断,让他压力山大。但他说只要客户满意,再累也值,所以最终拼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服务落地这一环节呢!
对我个人“更名”的意义更多是一种时代印记。从1957年一路走来的老字号,如今披上一身崭新的外衣,在新能源浪潮中继续冲锋。如果以后街头巷尾还能看到挂着蓝色LOGO的小轿车穿梭其中,那份熟悉感或许依旧不会消失吧?偶尔坐公交经过4S店橱窗,总忍不住停下脚步瞄两眼,有没有什么新品上市,又有没有哪个经典款准备升级……
最后随便唠叨一句,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台国产电动车,比十年前省心得多?从排队提车,到充电桩遍地开花,再到各种APP远程控制功能更新迭代,每一步都透出一种变化。如果哪一天你的爱车后台弹出提示:“由‘辰致’提供核心部件保障”,你会不会觉得陌生又期待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