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长假比上班还累,真的。
因为你脑子里那点钱,比你老板还能PUA你。你总琢磨着,是不是又错过了什么能让咸鱼翻身的机会,是不是别人又在哪个角落里闷声发大财了。
其实哪有那么多暴富神话,太阳底下没新鲜事,都是在几个确定的牌桌上,换着花样出老千,哦不,是秀肌肉而已。与其瞎琢磨,不如把几个正在发生,而且未来几年会反复折腾的逻辑给扒干净。
看懂了,你会发现很多光怪陆离的新闻,其实背后都是同一套脚本。
第一个脚本,叫“能量的形态战争”。
说白了,就是我们怎么用电,以及怎么存电这件事,马上要天翻地覆了。
这里面最性感的,就是电池。现在的锂电池,就是个脾气暴躁的暖宝宝,能量密度快到头了,还动不动就给你表演个自燃助兴。车企们为了压榨续航,恨不得把车里除了轮子和方向盘之外的地方全塞满电池,但效果呢?也就那样。用户的里程焦虑,就像每个月要还的花呗,永远在那儿,不多不少。
这事儿难不难?难。有没有坑?有。那还搞不搞?废话,不搞就等死。
于是固态电池这个概念就被抬了出来。这玩意儿你可以理解为,给那个脾气暴躁的暖宝宝做了个金钟罩铁布衫的手术,顺便让它从七天续航变成了七七四十九天,从诺基亚变成了修仙者。它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理论上能把电动车的续航干到一千公里以上,充电速度也可能比你泡碗面的时间还快。
一旦这玩意儿搞成了,整个新能源车的游戏规则就全变了。到时候比的就不是谁的电池包更大,而是谁的电池技术更牛。这就好比在冷兵器时代,大家都在比谁的刀更长、更重,突然你掏出了一把AK47,这还怎么玩?所以你看各路巨头都在玩命砸钱,这不是投资未来,这是在买未来的命。
当然,光有能打的电池还不够,电从哪来也很魔幻。
光伏和风电,就是两个天赋异禀但不听管教的艺术家,高兴了就给你发一堆电,不高兴了就直接罢工。大晴天,风呼呼吹,电多到用不完;一到阴雨天,P都没有。电网最讨厌这种薛定谔式的发电,因为它需要的是稳定,是7x24小时不间断的输出,像个任劳任怨的社畜。
怎么管这俩艺术家?储能,就是给这俩货请的经纪人兼保姆。
负责把他们的灵感(电能)存起来,安排好档期,稳定输出给市场,不能再搞什么行为艺术了。白天发的电用不完,存起来晚上用;风大的时候存起来,没风的时候再放出来。这个“大号充电宝”产业,就是新能源从“能用”到“好用”的最后一道坎。它解决了能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错配问题,让靠天吃饭的绿电,变得跟自来水一样可控。这背后牵扯的,从材料到电控,是一条长得看不到头的利益链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长出一个巨头。
这两个故事合起来,就是能源革命的上半场。一个管“端茶送水”的动力源,一个管“粮草先行”的后勤部。
第二个脚本,叫“数字世界的地基重构”。
这个更好理解,就是芯片。
过去我们总说“缺芯少魂”,魂是操作系统,芯就是芯片。咱们的芯片产业,过去就像是高端餐厅的后厨,负责洗菜切菜,最累的活儿都干了,但米其林星级和大部分利润,都归了那个颠勺的外国大厨。人家一不高兴,不仅不给你菜谱,连盐都不卖给你了,你这生意还怎么做?
所以,逻辑就非常简单粗暴了: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厨子,自己的菜谱,甚至自己的盐。
尤其是在存储芯片这个领域。数据是新的石油,而存储芯片就是油桶。你手机里的照片,电脑里的学习资料,以及未来AI大模型训练需要吞掉的海量数据,都得有地方放。这个市场过去基本是被几家国外巨头按在地上摩擦,我们没啥议价权。
现在要干的,就是把这大厨的帽子抢过来自己戴,哪怕一开始炒的菜咸了点,也得自己炒。这是一个从0到1,再从1到N的过程。过程极其痛苦,要烧无数的钱,踩无数的坑,但这是必经之路。因为没有这个,你所有的上层建筑,什么人工智能,什么万物互联,都像是建在沙滩上的城堡,看起来很美,一个浪过来就全没了。这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问题,而是牌桌上的资格问题。没这张牌,你连上桌的资格都没有。
而当能源和算力这两个基础问题开始有了新的解法后,一个终极缝合怪就出现了——汽车。
你以为汽车还是那个“四个轮子+一个沙发”的代步工具?早就不是了。
现在的车,尤其是新能源车,本质上是一个会跑的超级智能终端。它既是前面说的能源革命的载体,又是数字世界地基的应用场景。它身上装着最强的电池,用着最聪明的芯片,跑着最复杂的系统。
所以你看现在的车企,早就不是过去十年磨一剑的老师傅了,都是玩快种快收的互联网打法,三个月一个小改款,半年一个新车型,配置堆满,价格打烂,冰箱彩电大沙发能上的全给你喂到嘴里,就看谁先熬死谁。
这已经不是传统制造业的逻辑了,这是科技圈的逻辑。比的不是你的发动机有多少个缸,而是你的车机系统卡不卡,智能驾驶聪不聪明,能不能在车里开黑打游戏。
用户懂这些复杂的技术吗?不懂。他们在乎吗?在乎。他们要的就是简单粗暴:续航给我干到1000公里,充电比加油还快,车里的屏幕比家里的电视还大,价格再打个骨折。
魔幻不魔幻?
所以你看,固态电池、储能、芯片、汽车,这四个看似独立的板块,其实是用一条暗线串起来的。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未来:一个能源结构更清洁、数字世界更自主、终端产品更智能的未来。
这里面没有谁是绝对的主角,它们互为因果,互为支撑。电池的突破,会加速汽车的迭代;汽车的普及,会拉动储能和芯片的需求;芯片的自主,又会反过来赋能电池和汽车的智能化。
这是一个巨大的齿轮组,一旦开始转动,就会裹挟着无数的资源、人才和资本往前冲。别看前两年有些概念炒上天,那不过是风口上的猪,本质都是瞎积薄发,潮水一退,底裤都不剩。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是实打实的产业升级,是真刀真枪的利益博弈,是把复杂问题扒光了的硬核逻辑。看懂这个,比天天盯着K线图上蹿下跳,要有意义得多。
毕竟,K线只是大众情绪的心电图,大部分时间在划水;而产业趋势,才是真正驱动时代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虽然慢,但从不后退。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