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嘛,谁都知道,车市的冲量是憋着一股劲的。特别是在10月这个时间点,厂家为了冲击年度目标,不得不放大招。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在研发部门,记得那个月,供应链的压力就大得很,零部件供应紧张,价格还在漲。现在倒好,市场上车一多,价一跌,感觉像是价钱的自由市场逐渐展开。
说到SUV,今年的变化比我预料中还要明显。你看那份10月的降价榜,别说主流品牌,豪华也不含糊。甚至算是降得最狠的宝马iX和iX1,一下子给出了将近50%的优惠,将车价直接拉到半价的范围——也不排除某些特殊政策或专项包裹。估计这轮调价,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在微妙地变换。以前我只是觉得豪华车贵,零售价就像高门槛,实际上客户其实还是喜欢优惠这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奔驰GLB和GLC,一下子就让利到超15万。这么一算,入门级豪华SUV的门槛,瞬间低到普通家庭都能考虑的范围。其实我还在想,价格大幅砍下来,是不是说明豪华品牌的利润空间也被挤压了?毕竟,打折那点利润都没有了,光靠销售量补也是够难的。这种情况,跟去年我在供应链遇到的波动有点相似——原材料涨价,价格上涨难,想通过销量冲量来填坑。
说实话,电动车的价格战更吸睛。宝马iX的优惠超过42万,直接掀起一阵半价风暴。这让我想起,去年补贴退坡后,电动车价格平稳了一阵子,现在充其量调价的幅度,几乎是在用力度告诉消费者:赶紧入坑!我也在想,这样是不是表明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车市场遇到巨大压力?他们得用砍价来争夺市场份额,不然怎么抢得过后生的特斯拉、蔚来?价格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带来品牌的信任危机。
不能不提,主流合资品牌的反应也很快。例如大众的途岳和探歌,降幅差不多4.6万到4.8万,这对于想买买买的消费者来说,挺有诱惑力的。像本田CR-V、丰田凌放这类常青树,他们的优惠幅度在4-5万之间,表面看很稳,但细想,他们其实也在跟国产牌拼价格——毕竟国产换代太快,新车优惠优惠优惠,用户自然会冲动。
不过你要问我,价格战会持续多久?好像没想过这个问题。前段时间,从业内人的分析中,我觉得一年左右可能会觉得火烧火燎,市场会逐渐打出降价后真值的牌。今年很多自主品牌也不示弱,哈弗H6、长安CS75,人家还是靠稳,3-4万的降价,像是应付市场的常规操作,不过我猜,未来他们会不会把价格降到让人犹豫的地步?我有点自嘲,毕竟,我每次看到这些价格都觉得,价格能降到零元吗?(其实这个想法有点扯,但不排除。)
新能源方面,乐道L60、蔚来ES6这种新车价格也挺有意思。乐道作为新入市的车型,价格稳定,又有些价格亲民的感觉,跟那些高高在上的豪华电动车比,像是平民的科技。自主品牌在价格战中,既要保持价值感,又不能太便宜以至于贬低自己,这其实挺难的。你觉得,未来自主车会不会走性价比第一的路线?我猜,没细想过。
又想到,市场上的各种优惠,实际上让消费者嘴巴甜,但真正能持续的,不是只靠价格战。而是品牌价值和用户体验。每次走访售后,我都能听到他们吐槽:车坏一下,要等一星期才能修好。其实这才是真正考验厂家的地方,价格再低,售后不好,也没用。
价格战像个临时解药,但它也会带来副作用。消费者期待值变高了,买车不想花太多钱,但又怕车一两年就贬值得厉害。最近我看到个数据,某款车的保值率在同价位中排得还能凑合,估算下来,百公里成本大约在1.2元左右(粗算的,别太较真),可以想象,如果优惠加上较好的保值,整车经济性还能接受。
这段时间,朋友常跟我说,车子拉得越远,越觉得搞不懂市场。我也有个疑问,比如说,价格战到底什么时候会走到尽头?品牌会不会平衡好降价与价值的关系?还是说,这只是市场的长跑中的一段短暂剧集?其实我相信,真正留得住消费者的,还是那份价格之外的信任。
对了,最后我还在想,未来降价是不是会变成一种常态?就像超市的促销,买的越多,越优惠。也许汽车市场也该有个量买量优惠的套路,就是你买得多,价格当然就会更低。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玩法,靠谱还是坑多?这也是我想问你的一个呢。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