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朋友说,他办公室隔壁那哥们儿买了台入门级SUV,落地大概14万左右。说实话,这价位里,选车真的挺头疼:好多品牌都打价格战,配置相近,谁也拉不开差距。前几天,我和他聊了聊这价位的几款车,结果发现差别还挺明显,而且不是配置上的,而是用车体验、维护成本甚至看不见的供应链调配。
先说说他家的思路吧。朋友平时忙,没心思天天研究车。听销售介绍,他差点买了那台爆款SUV,标配看起来挺香,智能互联系统还带无线CarPlay,配置表上写得满满当当,但我当时就觉得有点儿不对劲。说白了,这类产品交货周期长,加上芯片短缺,那块屏幕和智能模块很可能是借鸡下蛋,用的是上一代芯片不靠谱。正好我老哥在某供应链厂干,他说过,大约有30%-40%芯片供应存在不稳定,尤其这价位常用的中低端MCU,经常要等,或者买不到正品,只能拉代工件来凑数。
有次我和老哥去喝酒,他嘟囔了一句:现在做车像做饭,关键材料没着落,颜色和味道都得凑合着来。我说,不能这么说,但他也有道理。供应链紧张就跟做菜少了关键调料,外观一样,里头可能就缺那个味道。我猜,这也影响了那些看似功能齐全的车,实操起来配置响应慢、开了几天就出问题(纯猜测,不确定)。
反正朋友最后没买那个爆款,而是挑了台国产自主品牌的紧凑型SUV,同价位,虽然行车电脑和屏幕配置稍差点,但油耗稳定,和厂家沟通渠道更顺畅。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售后维修时,配件获取快,价格透明,他说修一次小毛病不到500块(估算,样本少),对比那些合资品牌动辄上千就觉得划不来。这个差价,真不是贴标签那么简单。
我刚才翻了翻笔记,发现当初研发那会儿,我们项目组也碰到供应链不稳的问题,有次焊接工序的关键零件迟迟不到,整个装配线差点瘫痪。老板急得跳脚,我们只能调优工艺,临时用替代零件,虽然成本低,但质量风险也增加。讲这个做个比喻,研发过程其实跟拼积木,积木块得合适,一块不好,整体稳不住。供应链不稳定,就是你拿着一堆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积木,拼出来的玩具能维持多久?答案并不乐观。
说回来,我前面提到朋友选车的事,我觉得自己刚开始太武断了,说某品牌差,是没深入研究各家真实交货和售后情况。后来想想,这不公平。毕竟,那些合资品牌的车型,品质和技术积累确实硬,虽说配件贵、维修慢,但稳定性也更高。供应链能撑住,车就能稳。这个平衡,谁找到,对用户就更友好。
对了,有点小题外话,但刚好呼应——你有没有留意过,开车时,不同品牌的油门响应差别有多大?我身边那个朋友说,他开的国产SUV油门轻盈,起步顺滑,不像他之前开过的某合资,踩多少油门都感觉车慢半拍。其实这也是供应链和软件调校上的差异,有些品牌着重激进的驾驶感,有些则更注重平顺,但一旦芯片和硬件不达标,油门就容易出现迟滞或顿挫。你平时开车有没有这种体感?(真的挺奇怪的,没细想过为什么会这么明显)
我记得当年同事老王,他就特讨厌合资车的某些部件,说贵到让人想哭,尤其换刹车片,几千块一次,开久了也就心疼。反而他朋友开国产车,保养和修理平均费用能低20%-30%(这个数字是估算的,不完全准确),优势很明显。
供应链、研发、最终品质,这几个环节其实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闭环。供应链变动会影响研发设计决策,研发设计又反馈到供应链调整,就像两个人跳舞,配合不好节奏就乱套。我常跟新入行的同事打比方:做车就像和老婆相处,不仅得用心,还要提前‘感知’对方的情绪和需求。此处先按下不表。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车型售后服务点虽多,但配件库存却不一定充足?这事儿我之前也没太在意,后来开组队自驾游时,跟着一个厂家服务很好的大哥,他跟我说:能把零件备齐的经销商,才真叫靠谱。这话挺有理。毕竟,买车是一次性开支,而维护则是长期账单。
说点我自家那边的小事吧。我妈上个月换个雨刮器,刚开始找零配件,发现有型号老是缺货,销售一再推销升级款,但我妈就嘴硬,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原厂配件好用就行。这时候我就觉得,厂家对那些基础核心零配件的供应,才是用户安心与否的最大龙头。
最后就留个问题:你们觉得,当前行业里,哪个环节的供应链最容易被忽视,但对用户体验影响最大?是芯片?还是机电配件?或者只是简单得像雨刮器这种小零件?提这个不仅想听大家看法,也想看看业内有没有其他真实故事。毕竟,买车这事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