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腰斩!保时捷为何学不会“围魏救赵”?孙膑2千年前已揭秘!

你是否也曾被那些“看似无解”的难题困扰,像是在一片迷雾中打转,越是努力,越是迷失方向?

保时捷,这个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二十载的豪华品牌,最近就遭遇了类似的困境。

10月17日公布的业绩数据,着实让人心头一紧:今年前三季度,销量直接跳水26%,上半年利润更是腰斩,仅剩10.1亿欧元。

这成绩单,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那些沉浸在过往辉煌中的人脸上。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业绩如此承压的情况下,保时捷却仍在不遗余力地推进“2025年半数新车电动化”的目标。

你看,他们砸下重金优化电池续航,扩充生产线,一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架势。

可讽刺的是,在中国市场,用户最关心的“微信车载版”功能,他们竟然迟迟没有跟进。

这不就像是,一位老者费尽心思锻炼身体,却忽略了家中老伴最需要的一件小事,显得有些本末倒置,让人哭笑不得。

销量腰斩!保时捷为何学不会“围魏救赵”?孙膑2千年前已揭秘!-有驾

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当下许多产品经理和战略岗位上普遍存在的“症状”吗?

他们像是被困在“邯郸之围”的士兵,只知死守眼前,要么与竞争对手在功能参数上进行无休止的内卷,你多一个按钮,我就多加两个;要么被KPI牵着鼻子走,为了提升用户活跃度(DAU),不惜斥巨资买量,然而用户留存率(日活)一旦下降,又陷入新的焦虑。

结果呢?

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当初那个棘手的问题,依然如故,甚至愈演愈烈。

我们“观鲸社”的同仁们,很早就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所有看似难以破解的复杂难题,其根源往往在于,我们未能精准地找到那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梁城”。

回溯2300多年前,孙膑在桂陵道设下的那一着妙棋,早已将破局的“第一性原理”阐释得淋漓尽致。

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仍有太多人将“围魏救赵”视为简单的“声东击西”之计,而忽略了其背后深藏的“系统要害思维”。

销量腰斩!保时捷为何学不会“围魏救赵”?孙膑2千年前已揭秘!-有驾

拨开迷雾,直击核心:孙膑的“围魏救赵”,并非解围之术

试问,当“围魏救赵”这四个字跃入脑海,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画面?

恐怕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一个“障眼法”:假装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实则是为了迫使庞涓从邯郸撤兵,从而达到解救赵国的目的。

听起来,颇有几分“欲盖弥彰”的意味,对不对?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资治通鉴·周纪二》中的史料细节,便会发现一个颠覆性的真相:孙膑的初衷,压根就不是为了直接“解救邯郸”。

他的真正目标,是让“邯郸之围”自行瓦解,不战而屈人之兵。

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率领八万大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围得水泄不通。

赵国使者怀揣国书,几乎是泪流满面地奔赴齐国,恳请援军。

彼时,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就连素来以勇猛著称的将领田忌,也连连摇头:“魏军势如破竹,我军难以匹敌。

况且邯郸已被围困三个月,待我军赶到,城池恐怕早已失守,此战,胜算渺茫。”

田忌的反应,与当下许多产品经理面对棘手问题时的情形何其相似?

他们习惯于“问题在哪,就冲向哪”。

他拍案而起:“赵国乃我国盟友,我国理应出兵相助,此乃道义所在!

我将亲率主力直扑邯郸,即便无法解救城池,也能挫败魏军的锐气。”

满朝文武皆赞同此计,唯有孙膑泼了一盆冷水:“将军,您此番用兵,恐非上策。”

他展开地图,指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倾尽魏国八成精锐去围困邯郸,大梁此刻必然空虚——这,方是魏军真正的命门所在。

我军若直奔邯郸,便是与魏军主力硬碰硬;但若直取大梁,庞涓为保都城,势必回师救援,届时,邯郸之围,不就自行解除了吗?”

孙膑的后续操作,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他并非简单地“直奔大梁”,而是巧妙地实施了三步反常识妙计:

第一步:抛砖引玉,先示弱麻痹敌军。

他派遣了两名刚从后勤调上来的将领,带领三万老弱残兵,去攻打魏国固若金汤的平陵城。

这条路,还要穿越魏军的粮道,明眼人都知道是必败之局。

结果也正如孙膑所料,齐军损失惨重,两位将领也成了阶下囚。

庞涓收到战报,与部下相视一笑:“齐军果然不堪一击,竟派如此部队前来送死。”

第二步:虚实结合,佯攻骚扰不恋战。

待庞涓彻底放松警惕,认为齐军不过如此时,孙膑才派出少量精锐轻骑,突袭大梁城郊。

他们并不急于攻城,而是焚烧了城外数个重要的粮仓,并故意释放了几名魏军俘虏,让他们回去报信:“齐军已兵临大梁城下,意欲攻城!”

第三步:设下埋伏,静待猎物自投罗网。

孙膑精准推算出,庞涓为保都城,必然会从邯郸撤军回援,并且会选择最为便捷但地形狭窄难行的桂陵道。

于是,他将齐军主力秘密藏匿于桂陵山谷之中。

待庞涓精锐部队人困马乏、匆忙撤离之际,突然杀出。

结果如何?

正如孙膑所料,魏军猝不及防,瞬间陷入混乱,庞涓本人也被活捉。

邯郸之围,也因此不攻自破。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云:“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孙膑正是深谙此道,以“虚实结合”之法,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销量腰斩!保时捷为何学不会“围魏救赵”?孙膑2千年前已揭秘!-有驾

试问,当我们剥去“围魏救赵”的层层外衣,其核心究竟是什么?

它并非是简单的“声东击西”,而是对“系统性思维”的极致运用。

孙膑并没有直接去挑战“邯郸被围”这一表象,而是精准地找到了魏国这个庞大军事体系的“命门”——都城大梁。

通过攻击这个关键节点,他迫使整个系统发生连锁反应,最终让“邯郸之围”自行瓦解。

销量腰斩!保时捷为何学不会“围魏救赵”?孙膑2千年前已揭秘!-有驾

从兵法到商战:现代“系统要害思维”的启示

很多人认为,“围魏救赵”不过是古代的军事策略,与我们当下的职场、商业世界毫无关联。

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毛泽东选集》中的思想精髓,便会发现,“围魏救赵”的底层逻辑,与《矛盾论》中“抓主要矛盾”的论述,竟是如此契合。

孙膑不过是将这一哲学思想,以一种极为具象化的方式——“大梁城”——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观鲸社”基于此,提炼出了一套“系统要害思维”,其核心在于三个关键的认知跃迁:

一、洞悉“因果”,识别系统中的“命门”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这句来自《矛盾论》的论断,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任何表面问题,都只是“结果”;而驱动这一切的,是系统内部那个隐藏的“要害节点”,它才是“原因”。

以保时捷为例,销量下滑26%是“结果”,而“本土化智能体验”的缺失,才是“原因”。

如今的中国消费者,在购买30万以上的汽车时,早已不再仅仅关注“品牌溢价”和“澎湃动力”,他们更看重“智能座舱的便捷性”和“辅助驾驶的可靠性”。

保时捷一味地在电池续航上“做文章”(结果),却忽略了用户对智能互联的真实需求(原因),销量遇冷,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笔者在工作中,也曾见过不少产品经理陷入类似的误区:用户抱怨“付款流程太慢”,就急忙去修改按钮的颜色;用户表示“不想用了”,就赶紧发放优惠券。

然而,他们却从未深究,“付款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支付链路的卡顿”,而“不想用”的真正症结在于“核心功能缺乏实际价值”。

如此“只顾修剪枝叶,不问根基”,问题只会像春天割过的韭菜,一茬又一茬地冒出来,永无宁日。

二、找准“双重属性”,锁定真正的“要害”

并非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被称为“要害”。

孙膑选择大梁,并非仅仅因为它曾是魏国的都城,而是因为它同时满足了两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脆弱性”: 魏军主力全数压在邯郸,大梁城内必然兵力空虚,齐军得以轻易攻入。

若大梁守军也如邯郸一般精锐,孙膑断然不会冒险出兵。

“关键性”: 大梁作为魏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旦失守,庞涓即使占领了邯郸,也失去了战略意义。

正如《资治通鉴》所言:“攻敌所必救。”

敌方最在意、最需要守护的地方,才是我们攻击的最佳目标。

反过来说,如果孙膑当时选择的是魏国边境的一个小城,即使成功攻克,对庞涓也毫无影响,他照样会继续围困邯郸。

这就像一位产品经理,为了吸引新用户,不去深究“用户的核心痛点”,反而去优化“APP的启动动画”。

无论动画多么炫酷,如果用户没有实质性的需求,他们依旧不会下载使用。

三、夺取“主动权”,让问题“牵”着鼻子走

齐军最初是处于劣势的一方——无论是兵力还是作战能力,都逊于魏军,且需长途奔袭。

然而,通过攻击大梁,孙膑硬生生地将战场的主动权从庞涓手中夺了过来。

庞涓原本是“主动进攻方”,可以随意调配兵力;但当大梁告急,他便被迫转为“被动防御方”,必须按照孙膑预设的路线和时间撤军,最终落入伏击圈。

这与《实践论》中“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获得主动权”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在职场中亦是如此:你整日与跨部门争论“资源不足”,永远处于被动;但若你能找到“项目成功将为对方部门带来KPI增量”这个关键点,他们便会主动协调资源。

主动权从来不是靠争抢得来的,而是通过精准锁定要害,“牵”动而来的。

从兵法到商战,实战案例的深度剖析

面对同样的“增长困境”,东鹏饮料和保时捷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个抓住了“要害”,一举封神;一个死磕“表面问题”,最终翻车。

这两个案例,将“系统要害思维”的威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东鹏饮料的“封神之战”:不与竞品争抢货架,只聚焦“汗点场景”

前几年,能量饮料市场竞争何其激烈?

红牛、乐虎在超市货架上争夺有限的陈列空间,你堆十箱,我就堆二十箱;促销时你买一送一,我就直接打五折。

许多品牌将有限的营销预算全部投入到“货架位置”和“促销力度”上,结果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这无疑是典型的“死磕邯郸”。

然而,东鹏饮料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他们的产品团队曾在便利店蹲守了三个月,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被所有人忽视的细节:用户并非“想买能量饮料”,而是“在特定场景下,需要快速补充水分和能量”。

例如,学生课后打球、工人辛劳工作、母亲逛完超市,都会产生“出汗后渴望饮水”的需求——这,才是能量饮料行业的“大梁城”。

于是,东鹏推出了“补水啦”电解质水。

他们没有选择与竞品在“成分含量”上(比如电解质浓度高1%)硬碰硬,而是将产品精准地定位在“汗点场景”:

在中学校门口的便利店,将380ml的“补水啦”与冰袋捆绑销售——学生打完球,拿起就能喝,比拧瓶盖的矿泉水更加便捷。

在居民小区超市,900ml的大容量装直接摆放在洗衣液、大米旁边——让妈妈们在采购日用品的同时,顺手带上一瓶,回家给家人饮用。

甚至在建筑工地门口的小卖部,都与老板协商将“补水啦”放在冰柜最显眼的上层——让辛勤工作的工人们下班时,第一眼就能看到。

结果,2025年上半年,“补水啦”的营收飙升至14.93亿,几乎追平了去年全年的总和,一跃成为东鹏饮料的第二增长曲线。

笔者认为,东鹏的成功,在于他们没有选择与竞争对手在狭窄的赛道上硬拼,而是精准地抓住了“场景要害”,将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

保时捷的“滑铁卢之战”:死守电动化KPI,错失中国用户的“要害”

保时捷的电动化战略,恰恰是“反要害思维”的典型案例。

为了实现“2025年半数新车电动化”的目标,他们将所有资源倾斜于“电池续航”和“产能爬坡”等表面指标上:

电池续航从400公里提升至600公里,为此投入了20亿欧元进行研发。

德国祖文豪森工厂的产能,从月产3000台提升至5000台,为此斥资8亿欧元进行扩建。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中国市场最核心的“要害”——本土化智能体验。

根据懂车帝的调研数据显示,在中国30-50万价位的汽车消费者中,高达70%的用户最看重“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功能。

可保时捷的纯电车型Taycan,竟然连最基础的微信车载版都没有,车主想要回复微信,只能靠边停车,拿出手机操作;而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还需要额外支付3.8万元选装,并且不支持“语音控制变道”。

反观国内的竞争对手,如比亚迪的仰望、华为的问界,它们则精准地抓住了这一“要害”进行突破:仰望U8的车机系统支持“微信语音收发”和“位置共享”功能,问界M9的NOA甚至能够自动识别小区入口处的减速带。

这些功能或许看似微小,却是中国用户日常用车场景下的刚需。

最终的结果呢?

保时捷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于今年9月宣布“延长燃油车生产周期”,并紧急成立“中国智能研发中心”。

但为时已晚,前三季度的销量下滑,已然是用户用钱包投票的真实写照。

从治污到管理,系统要害思维的广泛应用

“系统要害思维”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领域,在公共事务治理中同样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最高检近期公布的一则公益诉讼案例,便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赣州检察院治理东江源污染的策略,几乎与孙膑如出一辙。

东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命线,其水质曾一度面临严峻挑战:非法小作坊的污水直排、渔民随意倾倒垃圾、以及无序的矿山开采,都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

起初,检察院的工作人员疲于奔命,日夜奔波于各个小作坊之间,今天查封一家,明天又会有新的作坊出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收效甚微——这便是典型的“死磕邯郸”。

然而,他们很快调整了思路,利用“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勘测”技术,对整个东江流域进行了全面排查,最终精准地找到了污染的真正根源:并非那些分散的小作坊,而是上游地区触目惊心的矿山排污和湿地违章建筑。

矿山废弃物和污水沿着溪流汇入东江,其污染程度远超数百个小作坊的总和;而湿地的破坏,则直接导致了河流自净能力的锐减。

于是,他们果断放弃了对小作坊的纠缠,将精力集中于“矿山”和“湿地”这两个核心要害:联合环保部门,依法关停了12家违法矿山,拆除了36处违章建筑,并积极推动当地政府建立“生态缓冲带”。

仅仅半年时间,东江源的水质达标率便从70%飙升至98%,修复的矿山面积高达11.3万平方米。

这充分证明了,精准抓住要害,能够带来效率的十倍提升。

销量腰斩!保时捷为何学不会“围魏救赵”?孙膑2千年前已揭秘!-有驾

实战落地:三步法,让你也能找到自己的“大梁城”

仅仅懂得道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观鲸社”始终致力于提供切实可行的认知工具。

结合孙膑的军事智慧以及我们分析的众多案例,我将“系统要害思维”拆解为三个简明扼要的步骤。

无论你是产品经理、战略决策者,还是身处职场中的任何一员,都可以将这套方法论应用起来,帮助你精准定位那个隐藏的“大梁城”。

第一步:剥离表象,绘制“问题-系统”矩阵(10分钟,理清因果脉络)。

许多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之所以难以找到突破口,往往是因为他们将“表面现象”误认为是“系统本身”。

例如,一位产品经理面对“用户留存率低”的困境,便一门心思地去优化“留存”相关的各项功能,却从未深入分析“留存率低”背后所关联的整个系统要素。

正确的做法是绘制一张“问题-系统”矩阵图:首先,清晰列出你所面临的“表面问题”(即“结果”);接着,深入剖析构成该问题系统的各个要素(例如,可以从“人、货、场、链”等维度进行拆解);最后,找出“表面问题”与“系统要素”之间的交叉点,那里往往隐藏着问题的“原因”。

以保时捷的案例为例,我们可以构建如下的矩阵:

| 表面问题(结果) | 系统要素(深入拆解3层以上) | 要害交叉点(原因) |

| :----------------- | :-------------------------------------------------------- | :--------------------------- |

| 电动车型销量下滑 | 用户需求:功能需求 → 体验需求 → 情感需求 | 体验需求缺失(智能座舱不够便捷) |

| 中国市场份额萎缩 | 竞品策略:产品定位 → 核心卖点 → 定价策略 | 未能有效抵御竞品“豪华+智能”的攻势 |

| 研发投入回报率低 | 技术路线:电池技术 → 智能技术 → 制造流程 | 过度聚焦电池技术,忽视了智能技术的迭代 |

操作要点: 在拆解系统要素时,务必深入挖掘,至少拆解三层以上,切勿停留在表面。

举例来说,如果你正在开发一款社区APP,用户普遍反映“不想发帖”(表面问题),那么你可以将系统要素拆解为:“用户(新老)→ 发帖动机(分享欲/求点赞/寻求帮助)→ 发帖成本(操作门槛/内容创作难度)”。

通过这样的层层剖析,你可能会发现,真正的原因在于“老用户发帖获得的互动和点赞较少”,而非仅仅是“发帖按钮不够美观”。

销量腰斩!保时捷为何学不会“围魏救赵”?孙膑2千年前已揭秘!-有驾

第二步:审慎验证,跨越两个“生死关”(切勿盲目出击)。

在初步锁定几个“潜在要害”之后,切忌急于行动,务必先进行严谨的验证,否则很可能徒劳无功。

第一关:攻之必动——你所锁定的要害,一旦被触动,系统是否会产生相应的反应?

例如,东鹏饮料精准抓住了“汗点场景”,用户因此主动寻求产品(系统产生积极反应);然而,如果只关注“包装的颜色”(一个非关键点),用户可能根本无感(系统无反应)。

如何验证?

请扪心自问:“如果我解决了这个点,它是否会直接导致表面问题的消失?”

比如,你运营一款电商APP,认为“用户下单量少”的要害是“优惠券不够多”。

这时,你需要思考:“如果给予用户10元优惠券,他们是否就会因此多下单?”

如果用户下单少是因为“找不到心仪的商品”,那么即使发放再多优惠券,也无济于事(攻之不动)。

第二关:打之能破——你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去解决这个要害?

譬如,一家初创公司试图与行业巨头竞争,将“品牌知名度”视为要害,是极其不明智的选择——巨头企业动辄投入数十亿进行广告宣传,初创公司根本无法抗衡(打之不破)。

然而,“细分场景的响应速度”可能就是巨头企业的软肋(他们流程冗长,产品迭代缓慢),若初创公司能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并进行产品迭代(打之能破),这才是真正的要害所在。

验证工具: 当以下两个问题都得到“√”的肯定回答时,方可认为该要害是合格的:

解决这个点,表面问题是否会自行消失?

(√/×)

以我目前的资源(资金/人力/时间),是否能够有效攻克这个点?

(√/×)

销量腰斩!保时捷为何学不会“围魏救赵”?孙膑2千年前已揭秘!-有驾

第三步:精心设计“攻击方案”,分三步牵制问题的“鼻子”(切勿硬碰硬)。

一旦你精准地识别出了真正的“要害”,切勿鲁莽地直接进攻,而应效仿孙膑的策略,采取“分步骤牵引”的方式,让问题按照你的节奏发展。

示弱佯攻,麻痹对手,隐藏真实意图。

孙膑派遣老弱残兵攻打平陵,正是为了让庞涓觉得齐军不堪一击,从而放松警惕。

在职场中亦是如此:你想要推动“简化报销流程”(要害),但财务部门可能会因为担心增加工作量而阻挠。

此时,切勿直接提出“改革流程”,而是先与财务部门沟通“是否可以优化报销单的格式”(佯攻),让他们觉得你只是做一些微小的调整,待他们放松警惕后,再拿出“流程简化方案”。

集中优势兵力,精准打击要害,实现单点突破。

东鹏饮料将所有的冰柜资源、渠道推广和营销费用都聚焦于“汗点场景”,而非盲目投入广告宣传——这便是“集中资源,打击要害”。

产品经理也应如此:如果你的要害是“新用户首次使用时找不到核心功能”,那么就不要将资源分散于“优化首页UI”或“增加新功能”,而应集中力量打磨“新用户引导流程”。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三步教你掌握核心功能”的弹窗,甚至安排运营人员一对一地引导新用户。

预设埋伏,守在问题解决的必经之路上。

孙膑在桂陵道设伏,正是算准了庞涓必然会选择这条路线。

在产品设计中亦是如此:如果你解决了“用户发帖后互动少”的要害(例如,增加了“热门帖子推荐”功能),那么就需要在“用户发帖成功后”埋下伏笔——例如,发帖成功后弹出提示:“你的帖子已被推荐至热门,可能会获得更多关注和点赞”,从而引导用户持续创作,巩固已有的成果。

销量腰斩!保时捷为何学不会“围魏救赵”?孙膑2千年前已揭秘!-有驾

结语:你苦苦纠缠的“邯郸”,或许不值一提

最后,允许我与大家分享一句我们“观鲸社”在深度解读《资治通鉴》时提炼出的至理名言: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从来不在于比拼谁更能忍耐、更能内卷,而在于谁能最先触及“系统的命门”——当你还在邯郸城外焦灼搏杀时,高手早已兵临大梁;当你还在与对手争夺功能参数的微小优势时,竞争者早已洞悉了用户的核心需求。

最近在脉脉上,我经常看到产品经理们吐槽“内卷太严重了”、“功能做了也白做”。

其实,这并非源于你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你未能找准那个真正的“大梁城”——你日复一日地修改着按钮颜色,却未曾发现用户真正渴望的是“付款流程的便捷”;你与各个部门为了资源据理力争,却未曾意识到,他们最看重的是“项目能否助力他们达成KPI”。

今天分享的这套“系统要害定位法”,凝聚了孙膑两千多年前的智慧,也融入了东鹏饮料和赣州检察院的实战经验。

我很想听听大家的故事:最近,你是否也曾陷入某个“邯郸之围”?

比如,“天天催促销售去签单,却从未想过,产品本身是否真正解决了客户的痛点”?

不妨将你所面临的“表面问题”抛出来,或许,“观鲸社”的读者朋友们能帮你一起,找到它背后的“大梁城”——毕竟,找对方向,比闷头蛮干要强上百倍,方向错了,越是努力,越是背离目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